Cotti runs coffee shops

掀起中国咖啡战三年 库迪疲态毕现

这家国内第二大咖啡连锁企业去年高调宣称,将在今年底前开设5万家门店,如今声势已大幅减弱 重点: 截至今年8月,库迪咖啡仅拥有1.5万家门店,距其今年底5万家的目标相去甚远 今年早些时候,公司纽约首店开业之际,竞争对手瑞幸咖啡也同步入局    谭英 当中国流行文化试图为现代企业的“你死我活”竞争策略寻找历史注脚时,两千年前的三国时代常被援引为参照。那段群雄逐鹿的岁月最终在西晋实现大一统,但前提是经历多轮惨烈的混战。 随着中国咖啡战火蔓延海外,国内两大领军者瑞幸咖啡(LKNCY.US)与库迪咖啡正将战局推向全球。即便如此,主战场仍在中国本土,这里不仅要迎战星巴克(SBUX.US)等国际巨头,更需直面数十家海内外对手。 尽管今年初进军纽约的营销声势浩大,但在这场对阵瑞幸与星巴克的现代“三国之战”中,库迪咖啡显露后劲不足之势。 库迪与瑞幸在纽约的首店几乎同期开业,前者5月登陆布鲁克林及唐人街,本月再布点中城区;后者6月在中城开出两家美国首店。双方均迅速摒弃国内9.9元(约合1.4美元)的低价策略,转为采用3.5至7美元的星巴克式定价。 今年7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全球最大咖啡出口国巴西加征50%关税,导致美国咖啡价格飙升,两家企业似乎不以为意。但深层次看,两大咖啡新锐的真正战场在中国及更靠近本土的亚洲,星巴克等西方连锁品牌在此并无主场优势。 据研究公司Grand View Horizon数据,2024年东南亚、东亚及南亚咖啡市场规模高达642亿美元(含中国市场30亿美元),预计2025至2030年年均增长率达6.2%。这使得亚太市场几乎与美国676亿美元体量持平,后者同期年均增速预计仅为5.2%。 诚然,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剧情正被复刻,亚洲其他地区正快速成为这场现代咖啡“三国之战”的新主战场。 两大品牌均以亚洲市场开启出海征程。瑞幸2023年在新加坡开出首家海外门店,目前在当地门店超60家;成立一年后,库迪2023年11月即在中国香港布局,次月迅速进军泰国及马来西亚,门店遍及韩国、印尼、日本、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 5万门店势难达标 作为市场后来者,库迪在国内尤其处于相对劣势。但在全球舞台,双方竞争态势更趋均衡,库迪的海外拓展速度已先行于对手。 凭借强劲增长,瑞幸已成资本宠儿,这主要受益于其疾速扩张。最新财报显示,公司第二季度营收同比飙升47.1%至124亿元(合17亿美元),净利润同比劲增43.6%至12.5亿元。其门店总数超2.6万家,绝大多数位于中国。 横向对比,星巴克全球门店3.2万家,6月底中国门店数达7,828家。但这家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巨头正进行美国业务重组,且与中国当前精打细算的消费群体脱节,使其在最新版咖啡“三国之战”中基本处于观望状态。 与此同时,库迪先前的扩张计划也遭遇困境。2024年,公司宣布计划在今年底,大约在其开业的同一时点,运营5万家门店。成立仅两年,库迪2024年10月便开出第10,000家门店,展现迅猛势头。 不过,官网显示,截至2025年8月,库迪全球28国门店仅达1.5万家。更有媒体披露,其中3,000家门店至年中仍未开业。即便这些门店全部运营,总量仍不及其承诺的2025年底目标的三分之一。除纽约开店等零星宣传,公司近期的推广活动已较首年明显减弱。 陆正耀、钱治亚两位瑞幸前联合创始人,因涉嫌主导数千万美元销售造假丑闻离职后,2022年10月创办库迪。据悉,这段“黑历史”令该公司当前激进的扩张计划融资受阻。 重资产布局或是库迪早期信心来源。去年11月,首席战略官李颖波在行业会议上透露,公司在安徽建成中国最大咖啡烘焙基地,年加工产能4.5万吨。瑞幸2024年也在临近上海的的昆山市,投产年烘焙量3万吨的工厂。 作为非上市公司,库迪仅零星透露财务状况。公司宣称今年4月联合外卖新军京东推出配送补贴,活动期间订单量破亿杯。据内部会议消息,陆正耀表示超過90%标准店型中,净利润逾1万元。 李颖波在近期加盟商会议上披露,5月单店月均经营现金流达2.7万至2.8万元,同比增40%。自2月起,库迪力推便利店式新加盟模式,同时售卖冰淇淋、方便面、瓶装饮料、热食及盒装简餐,以此区别于星巴克、瑞幸的传统咖啡专营形态,并宣布将在第三方超市设咖啡吧台。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价格战压力,瑞幸过去一年悄然提价以遏制毛利率下滑。但库迪释放持久战信号,其与非洲生产商签订长期供应合约。星巴克持续进行的中国业务转型更赋予这幕现代“三国之战”变局新注脚,预示咖啡战终局来临前,必将经历更多峰回路转的剧情演进。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价格战叠加广告大减 汽车之家季度收入四连跌

这家汽车交易服务商二季度毛利率骤降逾10个百分点,营收连续四个季度下滑 重点: 在惨烈的价格战下,中国汽车制造商及经销商大幅削减广告预算,汽车之家二季度营收下滑约6% 公司6月上线核心交易平台海外版,旨在借力中国全球汽车出口榜首的发展势头   阳歌 面对去年下半年开始失速的业绩,中国最大汽车交易平台汽车之家(ATHM.US; 2518.HK)正将目光转向海外寻求突破。在披露截至6月的季度营收连续四季萎缩的同时,公司宣布已于6月上线网站海外版。 汽车之家核心客户群——汽车制造商与经销商,在持续逾年的惨烈价格战中大幅削减营销预算,致其广告服务收入遭受重创,当季同比大跌36%。公司高管指出,政府今年已出台措施缓和价格战,乐观预测下半年形势可能好转。 在线营销及其他收入,成为三大主营业务板块中,当季唯一实现增长的亮点。结合线索服务收入11%的跌幅,前者本季反超后者,跃升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 实事求是地说,汽车之家当下仍是中国低迷车市中少数具备潜力的公司。主要源于其坚守轻资产商业模式,意味公司完全不承担库存风险,有效规避中国车市剧烈波动的影响。 公司收益主要源于交易及广告衍生的服务费用。从交易维度看,汽车之家应具有相对优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约1,560万辆,同比增幅超10%。 尽管中汽协未公布汽车均价数据,但价格战导致上半年车价下行已是不争事实。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五月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下滑12%。价格下行或通过拉低单辆车交易佣金冲击汽车之家的收益,正如公司所指,利润大跌也导致众多车企大幅削减广告开支。 投资者对财报反应相对积极,周四汽车之家的美股收涨0.26%。公司股价年内3.5%的涨幅看似平淡,却显著优于通用、大众的合资伙伴上汽集团(600104.SH)17%的跌幅,以及丰田、本田的合资伙伴广汽集团 (2238.HK; 601238.SH) 在港股的7.3%跌幅。 虽处境不稳,汽车之家15倍的远期市盈率仍显坚挺,与美股同行CarGurus(CARG.US)16倍水平相当。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分析师群体对汽车之家持相对谨慎态度。在接受雅虎财经调查的13位分析师中,有9位给予该公司“持有”评级。 出海新举措 下文将聚焦汽车之家业务底层逻辑,首先看似乎未获投资者热捧的出海新举措。公司CEO杨嵩透露,平台新版海外网站已覆盖52个中国出海汽车品牌的1,900余款车型数据,为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构建数字化基础设施。 汽车之家正试图搭乘中国车企海外销售提速的东风,这股推动中国超越日本登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的浪潮,部分源于二十年产能扩张积累的严重过剩。 “当前业务覆盖六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内地及香港、泰国、沙特阿拉伯、英国、澳大利亚和巴西,” 杨嵩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我认为此类海外布局将成为我们业务新的增长曲线。” 在本土市场,汽车之家持续承压,二季度营收同比下跌5.9%至17.6亿元(约合2.45亿美元),上年同期为18.7亿元。其中,媒体服务收入骤降逾三分之一至2.79亿元,仅占总营收的16%;线索服务收入下滑11%至7.33亿元;在线营销及其他收入增长21%至7.4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二季度毛利率同比大跌逾10个百分点至71.4%,去年同期为81.5%。公司管理层将之归因于“在下沉市场推广创新业务引发交易成本攀升”,但未详述细节。未来几个季度该指标能否企稳,势必成为投资者关注重点。 14%的运营开支降幅,部分对冲了毛利率下滑。雇员规模缩减或是重要因素,汽车之家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员工总数4,360人,较上年同期的5,078人减少14%。但最终净利润仍同比萎缩22%至3.99亿元,上年同期则为5.10亿元。 展望后市,汽车之家预期下半年价格战趋缓,有助提振广告及线索服务业务。然而,当前价格战本质是中国经济疲软抑制消费信心。尽管低价能刺激部分消费,唯有经济企稳与消费主导型增长动能回归,方能推动国内车市重归健康发展轨道。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ian Tu is a consumer investor

蹭零售红利时代过去 天图转身进军高科技

在筹备债券发行募资之际,这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似已将目光瞄准高科技企业 重点: 天图资本拟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总额不超过人民币3亿元 在核心业务聚焦的中国消费类企业疲软之际,这家私募股权机构业务增长停滞   梁武仁 私募股权及创投界的老兵深圳市天图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1973.HK),正蓄势拓展业务疆域,其传统专注的中国消费板块曾活力充沛,而今增长动能正快速消退。 天图投资上周四宣布,计划向机构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可一次发行或分期发行,最多筹资3亿元(约合4,200万美元)。公司拟将至少70%投入投资基金或自营股权投资,余下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虽未明确新资金投向领域,但“科技创新”的命名显著指向高科技企业。对这家以投资奈雪的茶、飞鹤等消费企业著称的机构而言,转型并非完全无迹可循。在最新年报中,公司称致力“发掘创新投资主题与策略”过程中,计划将投资范围拓展至生物科技、机器人等前沿领域。 作为深耕中国私募创投领域逾二十年的资深机构,天图投资早年受益于消费升级浪潮,实现蓬勃发展。繁荣经济催生的中产阶层财富效应,为公司提供多年增长动力。 然而,时过境迁。近年,中国经济增速显著放缓,且未见有效纾解之道。占GDP重要份额的房地产行业因投机炒作推高房价,加之债务驱动扩张,引发严重供给过剩,如今深陷困境。外部环境也面临多重挑战,包括与唐纳德·特朗普的贸易摩擦,对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构成重大困扰。 宏观经济困局,正以收入增速滞缓甚至裁员潮形式传导至普通民众。这意味着,消费企业要提升销售有一定难度,进而使天图投资在多方面承压。 首要表现为,因零售关联项目的吸引力减弱,公司募资难度加剧。这或许反映在其管理规模变化上,去年末资产管理规模降至205亿元,同比缩水约16%。去年旗下基金新募资金额也锐减近三分之二,仅录得4.01亿元。 募资困境下,公司收入自2023年的约4,660万元下滑约5%。其两大营收来源分别为基金管理费与收益分成(即所管理基金实现收益的分成)。去年,天图投资在收益分成方面颗粒无收,意味其营收增长完全依赖基金管理规模的扩张能力。 被投企业估值缩水构成另一大挑战。为此,天图投资去年计提净投资损失达7.05亿元,较当期营收规模形成碾压之势。 当下市场环境中,天图投资既难觅优质零售类新投资目标,又面临存量项目IPO或股权转让的退出难题。因此,其拓展投资领域的尝试合乎逻辑,尽管在私募及创投扎堆的高科技赛道,或遭遇更激烈竞争。 与天图投资的困境形成反差,港股IPO市场回暖正推动中金公司(3908.HK;601995.SH)等头部投行业务激增。中金公司周二预告,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最高增长78%。反映投资者更倾向将资金投入即将IPO的成熟企业,而非押注天图投资等机构布局的初创公司,尤其是零售等遇冷板块。 在新涉足的领域中,生物科技对天图投资并非全新赛道。仅2022年,其就投资两家该领域早期企业。当前,机器人产业在中国方兴未艾,或能开辟其他价值洼地。 债务融资 就融资方式而言,债券发行更具实操优势。一方面,当前中国央行维持低利率刺激经济,发债成本或低于专项基金募资。鉴于股权投资者要求更高风险溢价,债务融资通常更具成本效益。因此,私募股权机构运用借贷提升投资回报实属常规操作。 此外,通过发债锁定资金后,天图投资可迅速捕捉投资机会,无需苦待投资者实缴出资。更重要的是,凭借自身信用募得资金可自由支配,这与通常投向特定项目的股权资本形成鲜明对比。 天图投资表示,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将“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业务规模,提高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天图投资的股价较2023年IPO发行价已累计跌逾30%,市净率仅0.3倍,低于中金公司的0.7倍。同属精品投行的华兴资本(1911.HK)市净率居中,为0.5倍,凸显天图投资亟待提升市场认可度。 天图投资将破局之道寄望于高科技投资。当前,公司亟需成功完成战略转向,并重返增长轨道。不过,在中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争夺优质资产的激烈竞争,使其转型之路知易行难。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Tinci Materials seeking a Hong Kong listing after reporting a 70% drop in net profit last year

去年净利骤降七成 天赐材料赴港寻出路

在锂价下行、盈利承压的当下,天赐材料希望赴港上市以促进国际化战略的发展 重点: 公司称赴港上市目的是为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 公司去年盈利骤降74.4%至4.83亿元   李世达 新能源材料产业链持续受到高度关注,在A股市值逾350亿元(48.8亿美元)的化工材料生产商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002709.SZ),正积极推进香港上市计划。市场关注这家锂电材料赛道的A股明星,是否能在港股市场再现高光。 天赐材料在公告中称,今次发行H股目的是深入推进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满足海外业务持续发展需要及提质增效要求,以及提升集团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实力,巩固行业地位。 成立于2000年的天赐材料,初期主营所需的表面活性剂,随后在2011年加码布局的锂电池电解液业务,令业务发展进入快车道。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随着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的爆发,电解液需求量迅速攀升,亦成为供应链中的战略资源。 天赐材料的电解液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3C数码电池,其电解液及原材料在2024年占据公司总收入的81%以上。根据高工锂电与华安证券等数据,天赐材料在中国电解液市场的市占率约为13%,为行业前三名。 天赐材料已打入多家全球知名电池与整车企业供应链,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国内龙头,以及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特斯拉等国际大客户。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则供应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的电池供应链。 利率创19年新低 不过,随着行业进入价格战与去库存阶段,天赐材料的收入虽保持百亿水平,但利润大幅滑落。根据天赐材料2024年年报,公司收入按年下滑18.8%至125.18亿元,股东应占溢利则骤降74.4%至4.83亿元。 导致业绩大幅下滑的主因,是电解液产品均价从高点大幅回落。2023年起,锂价与电池材料价格普遍下行,加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去库存压力释放,天赐材料产品单价也跟着回落。 根据IFIND数据,2024年,锂电池主要材料六氟磷酸锂价格从2022年高点每吨59万元吨跌至每吨70,000多元,跌幅超90%,带动电解液均价跌幅超过60%。因此,尽管公司去年电解液销量取得26%的增长,收入与利润仍因单价下跌35%而承压,电解液毛利率滑落7.8个百分点至17.45%,创下19年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第四季度收入36.6亿元,环比与同比均有增长,当季净利达1.46亿元,毛利率亦回升至19.9%。第一季业绩持续向好,收入与利润分别年增41.6%及30.8%,似乎已出现谷底反弹的迹象。 就在业绩看似止跌回升之际,天赐材料选择加速赴港挂牌,具有多重战略考量。 首先,H股上市有助于拓宽融资渠道,对冲A股市场资金面偏紧与估值波动。虽然短期获利承压,但从中长期来看,公司仍掌握核心技术并具备全球产能布局优势,在电解液行业具代表性,具备对国际投资人讲述中国新能源材料产业升级故事的潜力。 海外布局初现 其次,港股平台有助于吸引长期持股机构与海外基金,提高公司全球化品牌形象。目前公司已于韩国设立法人“天赐韩国材料有限公司”,并启动当地电解液工厂建设,服务LG新能源、SK On等韩系客户,亦在匈牙利筹备欧洲工厂选址,配合欧洲电动车供应链需求。除工厂外,天赐还在日本、德国、印度等地设立技术支持或销售据点,建立当地服务能力。目前,海外市场收入占比仍低,但公司强调2025年起将加速放量,尤其在东南亚与欧洲布局的锂电池产线逐步释放下,有望实现出口与本地供应双重成长。 从技术能力与全球客户结构来看,天赐材料的电解液主业仍具有明显优势,随着行业价格趋于平稳与新一代材料研发投产,公司基本面具备回温基础。然而,若未来成本控制与产品升级未能同步推进,利润修复速度或将受限。对投资者而言,H股上市虽有望打开增量资金空间,但如何讲好中国新能源材料的故事,仍须以可持续的获利能力作为支撑。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Feihe’s sliding profits point to China dairy market past its sell-by date

中国飞鹤发盈警 乳业市场难复当年勇

随着近年内地出生率下降及经济增长放缓,奶类产品出现供过于求,企业急去库存,把资产减值,令内地乳业股表现低迷。 重点: 中国飞鹤料今年上半年盈利大跌逾三成 企业最坏时刻或已过去,有机会走出谷底   郑瑞棠 内地婴幼儿配方奶粉龙头企业中国飞鹤有限公司(6186.HK)近日发盈警,预计截至今年六月底半年盈利10至12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9亿元大幅减少。盈利减少主要由于集团为消费者提供生育补助、降低婴幼儿奶粉的库存、为全脂奶粉产品进行减值及政府的补助减少等。 中国飞鹤在婴儿配方奶粉市场连续五年中国第一,并且连续三年全球第一。不过公司太集中于婴幼儿市场,婴儿配方奶粉占公司收入逾九成,近年集团拟将业务分散至其他市场,但暂未见有成效。 至于主要从事上游原料奶业务的现代牧业(1117.HK)亦发盈警,预计今年上半年亏损将扩大至8至10亿元,比上年同期约2亿元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公司的乳牛公平值重估出现损失,预计最高达18.5亿元。 现代牧业生产牛奶,主要资产自然是乳牛,24年底公司拥有乳牛逾49万头,但公司主动淘汰产能较低的乳牛及原料奶价格下降,都令乳牛的公平值下降。 企业纷纷发盈警 乳业股龙头企业蒙牛(2319.HK),去年盈利大跌九成八,只有1.05亿元,纯利大跌是由于集团收购贝米拉的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以及联营公司现代牧业亏损所致。 业绩报告指出,由于乳制品行业供需不平衡,消费需求不及预期,去年收入按年下跌一成。已晋身蓝筹股的蒙牛近年股价低迷,公司收入主要来自液态奶产品,去年占公司总收入82.4%。 可见近期无论从事原奶、婴幼儿奶粉、及液态奶的公司,盈利皆有压力,显示无论处于中国乳品市场产业链哪一个位置,都面临严冬。过去中国人口处高增长期,加上经济急速发展,确是乳品市场的黄金时期,但随着出生率急剧下降,乳制品需求大幅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出生率由2019年的10.48%(每1000人有10.48人出生),下降至2024年的6.77%。零至三岁儿童由亦由19年的4,720万,大幅下降至24年的2,820万。 面对行业需求急速下滑,导致市场出现供过于求情况,内地原料奶价格由21年的每公斤4.4元,大跌三成至24年底的3.1元。企业在好景时扩大产能,在市场逆转时造成供过于求,需要积极调整产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原料奶产量约4,000万公吨,同比降2.8%,是7年来首次下跌。 政府由以住的一孩政策,到近年鼓励生育,去年新生婴儿有954万,已终止连续7年的跌势,惟内地每年死亡人数逾一千万,使人口总数持续下跌。近期经常有内地城市推出派钱催生的政策,例如今年三月内蒙呼和浩特公布向生育一孩、二孩及三孩的家庭,分别发放一万、五万及十万元。每有鼓励生育政策传出,都令乳业股有短线炒作。不过,要短期内改变新一代少生孩子的观念,也似不容易。 有望走出谷底 除婴幼儿市场,近年经济渐富庶及人民注重健康,成人饮用乳品也有增加。2023年中国人均乳制品年消费量约为18公斤,仅及全球平均的三分之二,相信仍有增长空间。不过由于饮食习惯差异,要达到欧美国家人均消费量逾30公斤相信较为困难。 另外,期望人口老化的趋势增加老人配方奶粉需求,可部分填补婴儿奶粉需求下滑的缺口,这些皆是乳品市场的正面因素。 纵观目前在港上市的中国乳业股,从事婴幼儿奶粉以中国飞鹤规模最大,现价往绩市盈率约为11倍,H&H国际(1112.HK)及中国圣牧(1432.HK)去年没有盈利,至于主要从事液态奶生产的蒙牛由于去年盈利大跌,现价市盈率达550倍,但预计今年将恢复至十多倍水平。 面对需求下滑,产能过剩,乳业公司近年积极去库存,为资产减值,相信影响已在近期的业绩中反映,现时估值处于较低水平,行业有机会走出底部,但市场基本因素已变,实在难以回到以住的黄金高增长期。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Macalline operates shopping malls

亏损幅度收窄 红星美凯龙初露曙光

这家家居购物运营商表示,今年上半年亏损持续扩大,但暗示亏损增幅或正在放缓 重点: 红星美凯龙称其今年上半年亏损扩大约36%,较2024年45%的亏损增幅有所收窄 由于投资者对财务整顿举措予以肯定,公司股价近三个月累计上涨30%   阳歌 中国处境艰难的零售业是否迎来转机? 从家居购物运营商红星美凯龙家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528.HK)周一发布的半年盈利预告来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初看该预测并不乐观,公司预计今年前六个月将录得16.5亿至19.8亿元(约合2.3亿美元)亏损。 深入分析可见,区间中值的亏损额较上年同期13.4亿元的亏损扩大36%。尽管这一增幅看似平平,但相较去年净亏损从2023年的24.1亿元增至34.9亿元,升幅高达45%,已有所改善。 不过,这则潜在利好消息却被红星美凯龙同时发布的声明所抵销,公司将在半年估值调整中,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18亿元减值。若下半年维持同等减值幅度,将远超2024全年29亿元的减值规模,表明中国低迷的房地产市场依然疲弱。 红星美凯龙自主运营商场(贡献约三分之二营收),同时也为其他业主提供商业管理服务。此次半年亏损,意味红星美凯龙自2023以来,有可能出现连续第三年全年亏损。公司将新近亏损归咎于常规因素,包括为帮扶困难租户减免租金及管理费。 尽管红星美凯龙未详述亏损扩大原因,但其4月发布的最新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似乎正在掌控自身局面。具体表现为,年度现金流由负转正,录得6.05亿元净流入,逆转了2023年1.01亿元的净流出。 从宏观层面看,经历逾一年疲软后,中国零售业今年上半年显现企稳迹象。部分得益于政府加码刺激消费,最具代表性的举措是推行家电、手机、电脑等大宗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 伴随政策,今年迄今零售消费保持较强增势,5月同比增长6.4%,创2023年12月以来最快增速,前四个月的月均增幅亦稳定在4%-6%区间。 地产持续探底 尽管宏观零售数据表现坚挺,但步入2025年,中国商业地产市场前景依然严峻。英国地产服务商Savills预测,今年多数中国主要城市的商业地产空置率将上升0-5个百分点;租金至多持平,跌幅可能高达5%,因业主需通过折扣挽留租户,并以更灵活租赁方案招徕新客。 虽然如我们前文所指出,红星美凯龙财务优化进展显著,但其去年的业绩也印证了上述双重趋势,全年营收仅78.2亿元,较2023年的115亿元骤降近三分之一。 公司核心业务自营商场表现稍好,年收入同比下滑21%至53.6亿元,占总营收的69%。部分原因在于自营商场数量缩减,从之前一年的87家减少至去年末的77家,降幅达11.5%。该业务出租率反而微升,从2023年的82.8%提升至83%。 然而,自营业务的相对韧性被另两大主营板块的深跌所抵消,其中建造及装修服务尤为疲弱,收入从上年14.8亿元大跌逾75%至3.32亿元,凸显新房建设持续低迷引发的需求萎缩。 需指出的是,红星美凯龙的自救努力已全面体现在最新年报中。除现金流回正外,净负债率从2023年末的64.7%降至54.8%;毛利率从2023年的61.1%提升至63.8%;期内现金储备从25.3亿元增至31.5亿元;应收账款也从上年末的12亿元减半至5.85亿元。 投资者普遍认同红星可美凯龙的纾困举措,即便其业务颓势是否触底犹未可知。公司股价近三个月大涨30%,使市销率(P/S)达0.91倍,虽不算亮眼,但仍远高于国内多数房企及物管企业。 最新盈利预告稍显积极,似乎表明这家企业在全行业疲弱之际正逐步掌控自身困局。但仍需等待完整的半年报(预计下月发布),才能更准确地评估其发展前景及近期股价涨势的可持续性。 欲订阅咏竹坊每周免费通讯,请点击这里
Cirrus Aircraft primed for new financing as its thinly traded stock surges

股价倍升流通量低 西锐飞机融资是时候

西锐飞机大股东减持股份,套现近7亿港元,料公司有机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重点: 过去半年,西锐股价升幅逾倍 母企被列入美国制裁名单的阴霾渐淡化   刘智恒 作为香港市场第一只飞机制造股,西锐飞机有限公司(2507.HK)自去年7月上市后,并不受市场注目,但随着今年股价的飞升,开始渐渐引起投资者的关注,公司大股东中航通飞香港亦趁机减持手上股份。 西锐发公告,中航通飞香港于7月3日以每股39.98港元(较前一个交易日折让8%),出售1,750万股西锐股份,占总发行股本的4.78%,套现近7亿港元。出售完成后,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由原先的84.97%跌至80.18%。 减持翌日,西锐股价即时受压,开市后一度跌7.4%,但仍力守在40港元关口,收市报42.15港元,只跌3%。似乎大股东的减持,对股价的实际影响没原先估计严重。抗跌力强的背后,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西锐的投资价值。 上市受尽冷待 先说说西锐的前世今生,中航通飞香港的母企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下称中航工业),于2011年从美国的Klapmeier兄弟手上,购入Legacy Cirrus的70%股权,公司有两条飞机产品线,一是SR2X系列,主要供零售客户使用的单引擎活塞飞机;另外是愿景喷射机,供零售客户或在较小范围内包机运营之用。 中航工业接手后,西锐业务蒸蒸日上,其中SR2X系列飞机于过去23年间,一直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单引擎活塞机。西锐早有上市打算,岂料2021年,美国将中航工业列入制裁清单,虽说西锐未被列入其中,市场还是对此有保留,毕竟美国政府态度阴晴不定,来自当地的质疑声音亦从没停过。 因此西锐去年中在港招股时,就受到市场冷待,公司发售5,488万股,只占发行股份的15%,公开发售的更只有548.8万股,占发行股份的1.5%。 最终公开发售超额仅0.56倍,国际配售亦只超额0.57倍,结果以近下限27.5港元定价,集资净额只有13.92亿港元。当时公司引入五名基石投资者,购入8.51亿港元股份,持股量为8.5%。 有望坐上融资快车 西锐的实际集资极为有限,而且五大基石投资者分别是国调基金二期、太仓高科、常熟东南、无锡建发新投及无锡金投,没有国际机构投资者的身影,也没有内地著名私募基金,很大机会只是为支持西锐上市的友好。撇除基石投资者,公司实际在市场流通的股份只有6.5%。 上市首半年,股价长期在20港元水平徘徊,一度更跌至低位16.718港元,较上市价低近四成。可幸是半年后锁定期完结,未见基石投资者大手抛售。相反,踏入今年2月,西锐股价开始如飞机升空,一飞冲天,上月高见47.45港元,较上市价高73%。 股价已大幅上升,加上市场流通量低,今次大股东减持股份,预计公司未来有机在市场进行集资行动;毕竟去年上市融资规模小,如透过股份配售,除可增加资金配合未来发展,亦可将市场流通量提升;若能引入机构投资者,更能进一步优化股东组合。 盈利续增估值合理 事实上,西锐的业绩大有资本吸引投资者。2021至2023年间,收入分别为7.38亿美元、8.94亿美元及10.68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0.3%;盈利7,240万美元、8,810万美元及9,110万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2%。 2024年的收入按年升12%至12亿美元,盈利大增32.5%至1.2亿美元。公司表示,期内的飞机交付量达到731架,按年增加23架。另外,新增订单更增加114架。订单量增加之下,预期今年的业绩表现可以持续。 至于一直威胁西锐的地缘政治问题,今年特朗普上场后的关税战,对西锐未有影响;即使母公司早已位列黑名单,至今西锐未受牵连。投资者见过了一段时间,西锐未被美国针对,原先的戒心逐渐放下,加上眼见业绩连年增长,都开始对西锐另眼相看。 现时西锐的市盈率约16倍,竞争对手Cessna的母公司德事隆(TXT.US),在美国的市盈率约19倍,相较下西锐并不算高,加上公司今年业绩有望续增长,现价仍具值博率。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