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快好世界 小馬智行暫領跑
上周,上海宣布大幅擴大自動駕駛出租車項目之際,小馬智行及文遠知行雙雙取得重要新進展 重點: 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百度等獲得上海自動駕駛出租車項目大規模擴容的運營牌照 自去年11月赴美上市以來,小馬智行股價累計上漲16%,而早一個月登陸納斯達克的文遠知行,市值則縮水約三分之一 陽歌 在中國自動駕駛出租車主導權爭奪戰中,小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PONY.US)相較競爭對手廣州文遠知行科技有限公司(WRD.US),贏得更多投資者青睞。點燃投資者熱情的關鍵因素似乎是,兩家獨立運營商在耗盡資金前,競相探索盈利路徑之際,小馬智行更快速地推進核心業務商業化。 優步(UBER.US)及其前任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 ,同樣押注該賽道。最新報道顯示,優步或雙向投資兩家企業,卡蘭尼克則押注小馬智行,具體細節後文將展開分析。 近期舉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兩家企業各自發布公告(小馬智行公告;文遠知行公告),宣布挺進上海,成為上周六的頭條新聞。包括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及百度Apollo Go在內的八家機構,獲准在浦東新區金橋、花木核心區域開展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 此次擴容意義重大。此前,上海僅允許在相對偏遠的嘉定區,測試及運營自動駕駛出租車。向花木核心區域的延伸,將使服務半徑覆蓋距陸家嘴金融城3公里範圍,該區域坐落著多棟全球最高摩天大樓。金橋核心區域則聚集大量外資企業與白領人群,此類客群更可能使用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 上海業務擴張後,小馬智行、文遠知行與百度Apollo Go在北上廣深四大城市的佈局更趨完善。官宣此舉的前一日,小馬智行剛剛宣布在廣深啓動全時段運營,將每日服務時長從15小時延長至全天候,其快速成熟的夜間自動駕駛技術成為關鍵。 除技術研發外,三家企業也深諳持續釋放業務進展的披露策略,以期在漫長的商業化道路上維繫投資者信心。文遠知行今年已發布27則公告(約每周一則),小馬智行則為17則(約每12天一則)。公告事無巨細,皆成宣傳素材。 儘管當前主要業務仍集中在中國,兩家企業均已在中東、歐美等全球市場展開初步佈局。 儘管業務模式相似,去年10月登陸美股的文遠知行與隔月上市的小馬智行,股價走勢截然分化。小馬智行股價雖未出現飆升,但仍較發行價上漲約16%,而文遠知行自上市以來市值縮水約三分之一,兩者表現形成強烈反差。 小馬智行的漲勢使其市值升至約54億美元,文遠知行則跌至29億美元(約為前者一半)。小馬智行的市銷率(P/S)達72倍,優於文遠知行的58倍。但需指出,由於兩家企業當前營收規模仍有限,兩項估值指標均存在明顯溢價。 商業化進程提速 兩者分化的核心或在於,小馬智行核心業務商業化進程更快。今年一季度,該公司營收達1,4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250萬美元增長12%;文遠知行同期營收7,240萬元(約1,010萬美元),同比增速僅1.6%(上年同期為7,120萬元),遠遜前者。 儘管兩家公司營收絕對值均不高,且非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仍佔主體,但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增速迅猛,有望在不久後躍升為最主要收入來源。 小馬智行財報顯示,一季度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收入,從上年同期的57.6萬美元增至173萬美元,增長兩倍,其中乘車收入激增8倍。反觀文遠知行,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收入1,610萬元(約225萬美元),雖高於小馬智行,但同比僅實現翻一番。基數效應下,文遠知行需展現更強勁增速,方能贏得投資者信心。 自動駕駛出租車隊上,兩家企業運營規模相近:小馬智行預計年末車輛將達1,000輛,而文遠知行今年3月底已運營1,200輛。 投資者多押注小馬智行之際,網約車巨頭優步卻採取雙向策略(目前稍傾向文遠知行)。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均宣布將接入優步海外平台,但現階段合作多具象徵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優步還與多家頭部自動駕駛出租車企業達成類似合作,體現其對未來主流應用的戰略卡位。 今年5月,優步宣布向文遠知行投資1億美元,按其當前市值計持股3.4%。據《紐約時報》上月報道,優步正協助聯合創始人卡蘭尼克洽購小馬智行美國子公司,談判處於初級階段。此舉耐人尋味,儘管小馬智行逾九成業務在中國,卻仍以加州弗里蒙特為其法定總部。 優步雙向押注恰恰說明,現階段斷言哪家企業更可能成功為時尚早。這家美國網約車巨頭真正的興趣點或在於,通過投資中企獲取中國市場份額。在全球市場,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尚無顯著優勢,未來還需直面特斯拉(TSLA.US)、谷歌旗下Waymo等資金雄厚的競爭對手。 現階段,兩家企業均處虧損狀態,儘管尚在可控區間。小馬智行一季度淨虧損3,740萬美元,但賬上現金及高流動性投資達7.39億美元,按當前虧損率可支撐二十年運營;文遠知行季度虧損3.85億元,截至3月底持有43.3億元現金儲備,可覆蓋逾十一年虧損額。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去年淨利驟降七成 天賜材料赴港尋出路
在鋰價下行、盈利承壓的當下,天賜材料希望赴港上市以促進國際化戰略的發展 重點: 公司稱赴港上市目的是為深入推進全球化戰略布局 公司去年盈利驟降74.4%至4.83億元 李世達 新能源材料產業鏈持續受到高度關注,在A股市值逾350億元(48.8億美元)的化工材料生產商廣州天賜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002709.SZ),正積極推進香港上市計劃。市場關注這家鋰電材料賽道的A股明星,是否能在港股市場再現高光。 天賜材料在公告中稱,今次發行H股目的是深入推進公司全球化戰略布局,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台,滿足海外業務持續發展需要及提質增效要求,以及提升集團在國際市場的綜合競爭實力,鞏固行業地位。 成立於2000年的天賜材料,初期主營日化行業所需的表面活性劑,隨後在2011年加碼布局的鋰電池電解液業務,令業務發展進入快車道。電解液是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材料之一,隨著新能源汽車與儲能市場的爆發,電解液需求量迅速攀升,亦成為供應鏈中的戰略資源。 天賜材料的電解液產品廣泛應用於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及3C數碼電池,其電解液及原材料在2024年佔據公司總收入的81%以上。根據高工鋰電與華安證券等數據,天賜材料在中國電解液市場的市佔率約為13%,為行業前三名。 天賜材料已打入多家全球知名電池與整車企業供應鏈,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國內龍頭,以及LG新能源、三星SDI、SK On、特斯拉等國際大客戶。在消費電子領域,公司則供應蘋果、華為、小米等品牌的電池供應鏈。 利率創19年新低 不過,隨著行業進入價格戰與去庫存階段,天賜材料的收入雖保持百億水準,但利潤大幅滑落。根據天賜材料2024年年報,公司收入按年下滑18.8%至125.18億元,股東應佔溢利則驟降74.4%至4.83億元。 導致業績大幅下滑的主因,是電解液產品均價從高點大幅回落。2023年起,鋰價與電池材料價格普遍下行,加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去庫存壓力釋放,天賜材料產品單價也跟著回落。 根據IFIND數據,2024年,鋰電池主要材料六氟磷酸鋰價格從2022年高點每噸59萬元噸跌至每噸70,000多元,跌幅超90%,帶動電解液均價跌幅超過60%。因此,儘管公司去年電解液銷量取得26%的增長,收入與利潤仍因單價下跌35%而承壓,電解液毛利率滑落7.8個百分點至17.45%,創下19年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第四季度收入36.6億元,環比與同比均有增長,當季淨利達1.46億元,毛利率亦回升至19.9%。第一季業績持續向好,收入與利潤分別年增41.6%及30.8%,似乎已出現谷底反彈的跡象。 就在業績看似止跌回升之際,天賜材料選擇加速赴港掛牌,具有多重戰略考量。 首先,H股上市有助於拓寬融資渠道,對沖A股市場資金面偏緊與估值波動。雖然短期獲利承壓,但從中長期來看,公司仍掌握核心技術並具備全球產能布局優勢,在電解液行業具代表性,具備對國際投資人講述中國新能源材料產業升級故事的潛力。 海外布局初現 其次,港股平台有助於吸引長期持股機構與海外基金,提高公司全球化品牌形象。目前公司已於韓國設立法人「天賜韓國材料有限公司」,並啟動當地電解液工廠建設,服務LG新能源、SK On等韓系客戶,亦在匈牙利籌備歐洲工廠選址,配合歐洲電動車供應鏈需求。除工廠外,天賜還在日本、德國、印度等地設立技術支持或銷售據點,建立當地服務能力。目前,海外市場收入佔比仍低,但公司強調2025年起將加速放量,尤其在東南亞與歐洲布局的鋰電池產線逐步釋放下,有望實現出口與本地供應雙重成長。 從技術能力與全球客戶結構來看,天賜材料的電解液主業仍具有明顯優勢,隨著行業價格趨於平穩與新一代材料研發投產,公司基本面具備回溫基礎。然而,若未來成本控制與產品升級未能同步推進,利潤修復速度或將受限。對投資者而言,H股上市雖有望打開增量資金空間,但如何講好中國新能源材料的故事,仍須以可持續的獲利能力作為支撐。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印度生產基地成形 伯恩光學會否重啓IPO計劃?
港股IPO近期表現強勁,同業上市表現亮眼,或促使蘋果手機玻璃供應商伯恩光學重啓香港上市計劃 重點: 伯恩光學正在印度新建生產基地,並在越南進一步擴張,以響應客戶需求,實現境外製造多元化佈局 這家為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生產玻璃配件的企業可能重啓在港的上市計劃 陽歌 2025年或將成為港股十年來IPO表現最為強勁的年份之一,同時也可能成為「玻璃之年」。 一家領先的高科技玻璃製造商、伯恩光學的競爭對手剛在港募資48億港元(6.11億美元)僅數日,市場傳聞伯恩光學也可能籌備融資額更高的IPO。因為藍思科技(300433.SZ; 6613.HK)此次登陸港股是對其深交所主板上市的補充,而若伯恩光學在港上市,則將是首次公開募股。 伯恩光學並未對此次傳聞作出任何評論。公司之前曾嘗試赴港上市,最近一次是在2022年。當時報道稱其擬募資高達20億美元,約為藍思科技募資額三倍多。 伯恩光學最受矚目的是其iPhone核心供應商的地位,公司客戶還包括三星、榮耀及小米等頭部智能設備製造商。據悉,正是與蘋果的合作關係,正推動伯恩光學進軍印度市場。為了減少對中國的過度依賴,蘋果近年加速將智能手機生產轉移至印度。 據媒體報道,蘋果這家美國科技巨頭目前約有20%的iPhone是通過富士康和塔塔電子在印度生產的,並計劃在未來兩年將比例提升至約三分之一。隨著產量提升,蘋果正鼓勵其供應商在印建立本地生產基地。 據官網信息顯示,總部位於香港的伯恩光學在全球設有八個生產基地,總投資達400億港元,其中中國與越南工廠年產能合計18.5億件,僱員總數逾7萬人。 據去年的媒體報道,伯恩光學擬在印度建立生產基地。相關投資的報道最初源於去年1月,印度汽車零部件製造商Samvardhana Motherson International Ltd.表示伯恩光學將投資其電子零部件子公司Motherson Electronic Components Pvt Ltd. 去年8月,印度媒體Business Standard報道稱,該電子零部件公司將成為雙方的合資企業,投資額約250億盧比(2.9億美元),伯恩光學最終持股比例或達49%,剩餘股份由Motherson International持有。今年4月的後續報道顯示,伯恩光學已完成首期注資。 該報道同時指出合資公司將生產玻璃蓋板及其他零部件,廠址或定於泰米爾納德邦——蘋果另一家玻璃供應商康寧(GLW.US)正在當地建設新廠,預計今年底投產。據報道,伯恩光學在印度的合資企業預計前四至五年營收可達10億美元。 同樣重要的是,伯恩光學有望通過此合資項目構建其海外產能,為客戶提供更多選項,從而成為更受信賴的戰略合作夥伴,也獲得更多海外發展的機遇。 相比之下,藍思科技大部分生產仍在中國,但正通過越南及墨西哥工廠實現多元化佈局。伯恩光學進軍印度的舉措或使其佔據競爭優勢,因其印度工廠能更高效地服務蘋果及其他正將生產轉向印度的客戶群。 手機行業元老 作為元老級的中國科技公司,伯恩光學三十餘年前開始在深圳生產手錶玻璃蓋板。深圳是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的早期試驗田,這裡培育出微信運營商騰訊及全球最大無人機製造商大疆等科技巨頭。 據《福布斯》報道,公司創始人楊建文、林惠英夫婦於2000年代初開始研發手機玻璃屏幕,旨在替代當時普遍採用的易刮花的塑料蓋板。…
智能座艙戰國時代 鎂佳盼藉模塊化突圍
正申請在港上市的鎂佳股份,試圖以「模塊化+多域融合」為核心策略,證明他們有更好的盈利能力 重點: 公司收入在2023年大幅增長,去年小幅回落至14.2億元 過去三年虧損持續收窄,但去年應收票據激增336% 李世達 在中國汽車產業智能化轉型的驅動下,「智能座艙」成為最炙手可熱的創新焦點之一。從過去僅止於語音控制與大屏幕顯示,到如今結合AI語義理解、視覺識別、情境交互與遠端OTA升級,智能座艙已逐漸從附加功能變為主機廠差異化競爭的核心場域。 這場由軟件定義主導的新技術浪潮,不僅改變了汽車產業的供應鏈格局,也催生出一批介於博世、大陸等傳統Tier 1巨頭與模塊零件廠之間的「Tier 1.5」供應商,它們以模塊化架構、AI算法與可重復部署為賣點,快速搶佔主機廠的下一代車型平台。 這股趨勢促使了包括博泰車聯網、四維智聯(已通過上市聆訊)及佑駕創新(2431.HK)等智能座艙領域公司紛紛選擇赴港上市,而2018年創立的鎂佳股份有限公司近日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去年底上市的佑駕創新,其股價至今已上漲39%。 根據申請文件,鎂佳股份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整合式的智能座艙+X產品理念。簡單來說,該方案通過整合多種智能汽車功能,包括智能座艙、ADAS泊車、ADAS駕駛、車聯網、OTA升級等,嵌入統一的實體域控制器,以用於置入車輛中。 鎂佳稱,其採用模塊化、可重復的軟件架構,使不同廠商可以快速集成至各自車型中,這種「預開發模塊庫」邏輯不需要在每次得到定點後重新開發,可以有效縮短開發交付時間至「以月為單位」,適合中國汽車市場當下「快週期、低成本」的需求環境。 主動放棄最大客戶 截至目前,鎂佳的客戶包括奇瑞、長安、東風、長安馬自達、日產和福特等頭部車廠的多款車型。而自2022年首款搭載鎂佳方案的車型量產以來,公司業績也經歷了強勁增長。 自2022年起,公司收入從3.88億元(5,400萬美元)躍升2.9倍至2023年的15.13億元,2024年小幅回落至14.2億元。同期公司來自最大客戶的收入分別2.05億元、8.02億元和3.24億元,佔其收入約52.8%、53.0%和22.8%。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在2024年初決定與過去兩年的最大客戶終止合作關係,該客戶即中國智能座艙龍頭德賽西威(002920.SZ)。退出合作之後,雖然當年收入有所下降,但毛利率卻由2023年的12.1%大幅增長至21.8%。 當同行都在犧牲利潤換規模時,鎂佳選擇反其道而行,雖失去最大客戶,但提升了毛利率,降低了客戶集中度,令其業務結構朝向更可盈利的方向優化。 截至2024年底,該公司已與12家車廠建立合作關係,累計獲得48個車型定點,年交付量超過63萬套,申請文件中稱:「中國約每十輛搭載智能座艙域控系統的新車中,就有一輛使用鎂佳股份的解決方案」。 不過,就如同中國汽車供應鏈上的其他產業,鎂佳也處在虧損階段。2022年至2024年,公司年度虧損分別為4.23億元、3.57億元及2.91億元,呈持續收窄的趨勢。公司稱,虧損的收窄歸功於零組件實現國產替代與供應鏈優化,以及更多高毛利的模塊進入產品組合,同時模塊化平台的導入,有效降低新項目開發的邊際成本。 去年應收票據暴增 截至去年底,公司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1.87億元,另有2億元受限制現金,但去年公司應收票據從2023年的5,719萬元暴增336%至2.49億元,另外還有約6.49億元的應收帳款。這意味著愈來愈多貨款結算轉向票據支付形式。票據支付延長了實際回款周期,往往達三至六個月甚至更長,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公司的運營壓力。 在資本支持方面,鎂佳自2018年以來累計完成多輪融資,至今年5月完成3,069萬美元的D+輪融資後,估值達9.3億美元,與博泰車聯網傳出的估值逾10億美元相若。不過,鎂佳盈利狀況好過博泰車聯網,前者虧損持續收窄,後者同期則擴大至5.4億元。從毛利率看,鎂佳的21.8%也好過博泰的11.8%、佑駕創新的16%。 當前智能座艙行業正從「燒錢創新」進入到「落地量產」階段,鎂佳股份憑借模塊化平台與預開發策略,在技術交付與成本控制上展現出較強的系統集成能力。雖尚處虧損,但其毛利率改善及與頭部車廠的合作基礎,已使其具備進一步放量成長與平衡盈虧的潛力。 而隨著佑駕創新等同業在港股市場獲得積極定價,智能座艙的估值參照正在上升,為鎂佳創造了有利的上市窗口。若未來能在客戶結構、現金流與產品出海等方面實現突破,資本市場對其預期也有望隨之抬升。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華麗轉身股價狂飈 港仔機器人價高勢危?
一家三四線香港上市公司,突然變身機器人公司,股價即如脫彊野馬,一路狂奔 重點: 公司去年度業績蝕1.4億港元,已連續虧損五年 年初與達闥組成合資企業,搖身一變成為機器人公司 劉智恒 趕潮流,追風口,從來是股票市場的本質;要數今年的熱門行業,肯定是機器人,地平線機器人(9660.HK)、越疆(2432.HK)及優必選(9880.HK)等,年初以來均升幅由五成至逾倍,但要說在港股上的真正贏家,港仔機器人集團控股有限公司(0370.HK)的升幅才是王者,年初至今上升超過5倍。 公司近日公布一份不堪入目的年度業績,收入大跌45.6%至1.16港億元,虧損則續擴大5.3%至1.38億元。應收貸款及利息減值虧損1,132萬港元、商譽減值虧損2,182萬港元、物業廠房減值及設備減值3,937萬港元。 一遇達闥便化龍 為何業績表現乏善足陳,股價又能忽然爆升?原來一切緣於年初的一項合作協議! 時間回到今年情人節,當時港仔機器人的名稱仍叫國華控股(今年五月才易名),與內地的達闥機器人簽訂框架協議,成立合資公司,國華佔股51%,達闥佔股49%,目標是開拓人形機器人操作系統的民用產品。 國華在兩年內協助合資公司募集足夠資金,達闥則將其擁有的知識產權,授予合資公司在中國境內的全資附屬。 過去香港市場的一些三四線公司最擅長的技倆,就是轉型資本市場最熱炒行業,通常透過收購或合併而進入風口市場,當股價被不斷推升,往往會作出連串集資行動。港仔機器人的情況似乎有點類同,他們最終能否成功,暫時仍是未知數? 小米2023底發布首部電動車SUV7時,我們曾發表「雷軍造車,一往無前」一文,從小米的往績,主事人的能力,及公司財力去分析,結論是雷軍成功機會相當高。我們不妨按此框架,分析港仔機器人的成功機會。 國華業務強差人意 首先,不妨看看港仔機器人過往業務,當你翻開資料,大抵會嚇了一跳,竟然有多項主業,包括商品買賣、證劵及期貨經紀、物業經紀、地熱能供暖製冷、樓宇建築承包、特製技術支援、項目管理、集中供熱及融資租賃。 要知道,今年初國華控股市值還不到6億港元,業務之分散,在香港上市公司中可謂表表者,公司重點在那?如何去營運及發展各業務?資源又怎樣分配? 觀乎去年業績,除個別業務外,其餘全部見紅。部分業務更是問題多多,其中在運城的供熱業務,因未能符合牌照要求,被勒令終止,結果公司要將該業務出售。 融資租賃方面,因未能履行監管要求,被政府部門禁止有關經營,最後要終止業務並出售。另外,今年亦公布將金融控股公司出售。 樓宇建築承包業務上,旗下的陝西江威涉及多宗訴訟,涉資達4,556萬元,以致部份資產被凍結。至於公司的中介業務,附屬的上海軒美房地產經公司涉及多宗訴訟,涉及金額106萬元。 從過往的業務看,公司的發展方針及經營管理似大有關題,現在轉搞機器人公司,成功概率確實教人存疑。 達闥連年虧損 我們再看達闥機器人,說不定他有能力讓港仔機器人邁向美好前景。事實上,達闥並非吳下阿蒙,反之曾是中國內地首屈一指的機器人企業,軟銀及富士康均是主要投資者,估值一度冠絕同行。 公司2015年由曾任職貝爾實驗室及中移動通信研究院首任院長的黃曉慶成立,專注雲端智慧機器人技術,2023年完成C輪10億融資後,估值達到223億元。 然而人型機器人在商業市場仍屬起步階段,公司不斷燒錢, 2019年準備在美上市,不幸地被美國商務部列入管制黑名單,集資不成,苦苦支撐,近年屢傳資金鏈陷斷裂之危。今年4月在社交平台及媒體消息,公司在上海、北京及深圳等地,有數百員工被欠薪,位於廣州的公司,更被斷水斷電。 達闥往績也是乏善足陳,虧錢不是最大問題,最大問題似是看不到明天,以致原有投資者不願再注資,公司已陷於危急存亡之秋,它又能為港仔機器人帶來多少業務,何時才可扭虧為盈? 一場燒錢的競賽 投資機器人行業,大部份企業在燒錢階段,因此企業要有充裕的資本才能繼續前行。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早前表示,人形機器人面臨技術成本高企,遠超出顧客願付費用。其次是許多企業所謂的應用場景,實際是想象出來,並非實際需要。 我們看見港仔機器人長期虧損,截至今年3月底,手頭資金只有5,000萬港元,憑甚麼去支撐這盤燒錢的遊戲?雖然港仔機器人上月宣布簽定四份合作框架協議,但靠一個香港市場,能為公司帶來多少生意?相信投資者也別抱太大期望。 然而,在機器人熱潮下,港仔機器人的概念相信會受到一定追捧,股價有機再創新高,但何時能盈利就別太樂觀。再者,股價經過一輪急升猛漲後,投資者現階段追入,風險高值博率低。別忘記,股價大升後,未來公司很大機會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股價將會十分波動,投資者只適宜投機性買賣。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摩爾線程累虧50億 短期轉盈難寄厚望
為應對美國日益加劇的制裁,中國積極推動芯片發展,這家GPU製造商或許能因而受惠 重點: 摩爾線程已遞交A股上市申請,過去三年累計虧損50億元,同期收入不多但增速明顯 公司寄望成為中國GPU市場的領軍者,受益於國產芯片加速替代進口的趨勢,預計該領域規模到2029年將增長十倍 陳竹 成立僅五年的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正爭取逾10億美元的融資,力圖成為驅動人工智能應用的核心部件——圖形處理器(GPU)的關鍵國產供應商。上周,這家高科技芯片企業遞交A股上市申請,勢必吸引欲協助國家實現關鍵技術的國有資本競相投資。 從諸多維度看,摩爾線程正是中國向重點科技領域投入千億資金的產物。公司創立時正值美國對華制裁的高峰期,當時美國政府對科技巨頭華為實施全面禁令。GPU對人工智能及高端計算應用的開發至關重要,摩爾線程的創始人相信,公司將把握國產替代的機遇,搶佔GPU市場。 這樣的雄心也伴隨風險,摩爾線程2023年遭遇跟華為類似的美國禁令後,對此深有體會。相關限制阻斷其與台積電等代工廠合作,全球多數頂尖芯片設計企業,都依賴這家代工巨頭生產產品。 在當前政策主導的環境下,摩爾線程等企業獲得上市優先通道,得以超越排隊更久的公司,反映中國在新股市場上,向重點領域傾斜的戰略。 摩爾線程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擬集資80億元(約合11億美元),巨額融資計劃顯然是瞄准投資者對人工智能(含AI芯片製造商)的強勁需求。無獨有偶,競爭對手沐曦股份也在同日遞交39億元的上市申請,專注中央處理器(CPU)的兆芯集成上月則提交申請,擬集資42億元。 與眾多同業相似,摩爾線程由龍頭芯片企業前僱員創建。聯合創始人兼CEO張建中曾任英偉達(NVDA.US)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在GPU領域,英偉達的霸主地位令其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企業之一。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張鈺勃,曾是英偉達美國總部資深架構師。 企業信息平台天眼查顯示,摩爾線程至今已通過六輪融資,募集至少45億元(該統計或存遺漏)。投資者包括原「紅杉中國」更名後的紅杉、深創投及互聯網巨頭騰訊、字節跳動。據本地媒體雷鋒網6月報道,該公司估值達255億元,但未說明具體估值時點。 虧損逐漸收窄 儘管估值高企,摩爾線程營收規模仍顯初創特質。招股書披露去年收入僅4.38億元,雖較2023年1.24億元增長逾兩倍,更遠超2022年0.46億元。虧損則呈現收窄態勢,從2022年的18.4億元降至2023年的16.7億元,2024年進一步收窄至14.9億元。 高額GPU研發支出導致虧損,在初創芯片企業中頗為常見。過去三年,公司研發投入累計達38億元,其中單是去年即投入14億元。 其芯片產品不僅包含賦能人工智能應用的數據中心芯片,亦涵蓋智能手機、PC等消費電子設備芯片。雖未披露細分收入,業界普遍認為主要營收來自數據中心芯片,也是其核心戰略重心。 公司數據中心領域的GPU已迭代至第四代,更宣稱最新S500系列在部分領域媲美英偉達A100。儘管A100面市已五年,該成就仍使摩爾線程躋身中國技術最前沿的GPU開發商之列。 招股書中,公司大篇幅論述國產化政策將助推本土GPU普及,確信當前環境利好公司發展。在援引的第三方研究預計,中國數據中心與雲端GPU市場將從2024年的997億元激增至2029年的1萬億元,國產替代進程將持續深化。 其他機構的研究可佐證上述預期,摩根士丹利5月客戶報告指出,國產GPU銷售額到2027年可達2,870億元,市佔率將從去年30%升至70%。 爭食國產替代蛋糕的並非僅摩爾線程,還包括華為等行業巨頭,也有寒武紀(688256.SS)、海光信息(688041.SH)、沐曦股份、壁仞科技、天數智芯及騰訊投資的燧原科技等中堅力量。互聯網大廠亦佈局自研芯片,如阿里巴巴的平頭哥、百度的崑崙芯。 多家業內公司幾乎同步推進上市進程,除沐曦股份外,燧原科技、壁仞科技等均已開啓A股上市輔導備案。路透社上月報道,沐曦股份因內地監管更嚴格等因素,已轉向香港上市。 中國芯片企業正面臨重大挑戰,類似摩爾線程2023年遭遇的美國禁令,讓其難以找來全球頂尖代工廠投產。迫使中企要倚重本土代工,如具有限先進制程產能的中芯國際,然而後者也受美國管制關鍵設備出口的掣肘。 摩爾線程承認,美國禁令迫使其尋求國產替代方案並採取應變措施,但未透露當前芯片代工廠是否面臨其他製造障礙。 招股書顯示,成功上市將為摩爾線程輸送「彈藥」,大部份集資所得擬投向研發。尋求短期回報的投資者或需降低預期,公司已預警「可能持續虧損」。但對具有國資背景的大型投資機構而言,此類虧損未必構成障礙,它們更關注長期盈利潛力及助力國家實現政策目標。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掃描王撐起200億市值 上海合合H股搶灘
主打掃描全能王的上海合合信息去年在上海科創板上市,最近申請在港發行H股上市,公司每年有穩定盈利增長成為賣點。 重點: 公司每年毛利率達八成 掃描全能王佔公司總收入77% 鄭瑞棠 相信很多人都用過掃描全能王(CamScanner)這個應用程式,只要用手機的網絡攝影機拍照後,便能將文件轉成PDF擋案並分享給他人。這個應用程式原來由中國公司上海合合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615.SH)經營,公司創辦人,現董事長鎮立新曾在中國石化任電氣工程師, 2000年開始在摩托羅拉任職,2006年成立公司。 掃描全能王2010年起推出市場,一個程式已撐起公司逾七成收入,並於去年在上海科創板上市,打造成市值200億的創科公司。近日趁A+H股上市熱潮,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掃描全能王是全球用戶規模最大的圖像文本處理AI產品,應用程式早於2010年已推出,在Apple apps store上84個國家地區效率類免費應用下載榜中,自2014年起多次排行第一。目前掃描全能王已覆蓋200個國家,支持52種言語的文字識別,服務超過10億用戶,是全球少數上線超過15年,年覆合增長率超過20%的應用程式。 業績連年增長 隨著近年AI的發展,公司的發展亦沾上AI概念,增加AI超級濾鏡、AI智能擦除及AI文檔簽署等功能。掃描全能王佔公司2024年的總收入的77%,今年首3個月比例更高達81%。除此之外,公司面對消費者C端市場的主要產品,還包括名片全能王及啟信寶等。 至於公司在面對企業的B端市場,主要提供TextIn及啟信慧眼等標準化產品,只佔公司總收入約一成六,毛利率亦只有六成多,比C端產品的八成以上為低。 在科創板上市,不代表公司是未有盈利的初創公司,合合信息近年有穩定的盈利增長,而且數據頗為亮麗。根據上市初部文件顯示,由2022至2024年間,公司的年收入複合增長皆超過兩成,淨利潤分別為2.84億人民幣、3.23億人民幣及4億人民幣,增長率分別為28.7%、27.2%及27.9%,公司毛利率最近3年皆逾80%。截至今年3月底3個月,盈利1.1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9.4%。 AI市場競爭大 不過留意上市文件中列舉多項風險,包括AI技術不斷更新,若公司未能跟上步伐,可能令競爭力下降;而全球AI市場競爭激烈,公司在全球C端效率類AI產品市場份額僅2.2%,面臨來自國內外眾多公司的競爭;公司業務涉及大量用戶數據處理,若發生數據安全或違反私隱事件,將損害公司聲譽或面臨罰款。 為了維持競爭力,公司在科研及投資的金額不斷增加,研發的開支由22年2.79億元人民幣,增至24年的3.9億人民幣,如果收入不相應增長,或會帶來資金壓力;而且公司約三份一收入來自海外,亦會有匯率風險。 近期內地A股公司來港發行H股集資成趨勢,招股價普遍比A股有折讓,令認購者有上升的水位。不過憧憬H股上市後即炒至接近與A股同價,如意算盤又未必打得響。 縱觀近期A+H上市潮由5月掛牌的寧德時代開始,截至6月27日5隻A+H上市新股,其中4隻皆上升。寧德時代H股僅以比A股折讓7%招股,但由於公司業務前景佳,加上H股流通量較低,所以一上市已炒至比A股有溢價,截至6月27日累積升幅已達24%,較A股溢價已高達兩成,情況極為罕見。 A+H上市表現參差 其餘H股大部分皆比A股折讓約兩成上市,恒瑞醫藥及三花智控分別比招股價上升26%及8%,令其股價比A股的折讓收窄。但內地調味品龍頭公司海天味業,上市後累積跌幅3.4%,比A股的折讓維持兩成。 反而招股反應較冷淡,從事紙品包裝的吉宏,由於招股價比A股大幅折讓達五成,上市後股價大升逾五成,目前仍比A股折讓近三成。 上海合合信息去年9月在上海科創版上市,發行價55.18元,一掛牌已炒上逾百元,其後歷史高位曾見逾500元,現在股價約153元,走勢極為波動,現市盈率約51倍,市值約210億人民幣。其在香港招股的投資價值,還看招股價比A股有多大的折讓。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