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雲服務提供商的自我調查證實了去年收入存在造假的情況,而零售商名創優品的另一項類似調查則顯示,沒有證據證明關於其特許經營模式的指控

重點:

  • 雲服務提供商容聯雲的內部調查發現,該公司將去年第二季和第三季的收入誇大了約5%
  • 中美雙方新的信息共享協議,可能有助於恢復投資者對此類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信心

陽歌

涉及兩家在美上市中國公司內部調查結果的幾份最新公告表明,上個月達成的授予美國證券監管機構直接調查這類公司的協議大有必要。自從中國公司開始赴美上市的20多年裏,這個群體基本上一直獲准進行自我監管,在這個數據造假幾乎在商業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國家裏,這很難讓人放心。

誇大數據的操作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而且似乎起源於中國的計劃經濟時代。當時,人們總是希望不僅達到而且要超額完成目標,從而讓上級滿意。管理者們經常聲稱自己不知情,把責任推給不守規矩的下屬。但事實是,此類組織的上上下下通常都有責任,因為老闆們經常讓下屬完成不可能的目標,在知道數據可能被誇大之後,還會假裝沒看見。

這些最新的內部調查結果來自於雲服務公司容聯雲通訊(RAAS.US)和零售商名創優品集團控股公司(MNSO.US; 9896.HK)。容聯雲在5月份啟動了調查,此前,該公司的前審計方、畢馬威的中國子公司發現其數據造假的證據並辭職。名創優品啟動調查是因為一家沽空機構在7月指責其誇大了特許經營模式的數據。

這兩宗內部調查之前,曾發生過類似的調查,包括我們本周早些時候報道的關於生鮮電商每日優鮮(MF.US)的調查,公司也被指控虛增收入;另一個更知名的案例是咖啡連鎖品牌瑞幸(LKNCY.US),它同樣涉及大規模收入造假。在這四宗案例中,對不當行為的懷疑都來自做空者報告或公司的審計機構。在這每宗案例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都大概是因為中國之前禁止其開展調查而淪為旁觀者。

讓我們來揭開懸念:容聯雲的調查發現公司確實存在虛增收入的情況,但沒有之前懷疑的那麼嚴重。與此同時,名創優品則稱調查沒有發現不當行為的證據。

投資者似乎對這兩份報告都不大信服。

上周發布公告後,容聯雲的股價下跌了7%。但應該指出的是,它最新收市價為1.01美元,比5月份宣布調查之前高了近30%。這似乎表明,或許投資者押注容聯雲已經洗心革面,可能願意對公司的未來抱持更大的信心。

公布了自我澄清的公告之後,名創優品的股價在周四輕微下跌。但從最新收市價5.5美元來看,這只股票目前基本上是沽空機構發布指責其特許經營權報告導致下跌後的水平。該報告指責該公司的特許經營模式造假,許多特許經營門店實際上是公司的持有人投資。在沽空報告發表之前,該股最後的收市價為7.21美元,對調查結果不溫不火的反應可能意味著,投資者對該公司仍持懷疑態度。

虛報的收入少於預期

在對這些大背景有了了解之後,我們將仔細看看這兩份報告的結論,先從容聯雲開始。去年2月,該公司在紐約 IPO 中籌集了3.2億美元(22.4億元),使其成為在去年7月前後大多數此類上市停止之前,在紐約上市的最後一批大型中國公司之一。有點諷刺的是,容聯雲當時籌集的資金是其最新市值1.66億美元的兩倍,這表明該股從16美元的IPO價格已經下跌了多少。

容聯雲表示,它通過調查發現,去年第二季虛報收入1,160萬元,佔總額的4%。在第三季,該數字被誇大了1,780萬元,佔總數的6%。雖然給任何數字灌水都不是好事,但這些數字低於該公司原來的估計,即第二季收入的5%至10%和第三季收入的15%至20%。

容聯雲還表示,調查同時發現,其成本和支出在去年第二季和第三季分別虛報了920萬元和180萬元。

由於進行調查的緣故,該公司自去年第三季以來就沒有公布任何財務業績。但該公司在最新公告中表示,去年第四季的業績「也將大大低於其之前公布的收入指引」,即去年11月在公布第三季業績時,給出的第四季3.28億元至3.33億元之間的收入預測。

容聯雲表示,它已經採取了糾正措施,包括關閉一些涉及欺詐的業務部門,對牽涉其中的員工予以解僱或紀律處分。它還說,調查「沒有發現任何證據表明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或首席財務官參與了員工不當行為和交易違規行為」。但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中國的高管經常對下屬施加巨大壓力,要求他們實現困難的目標,然後在拿到想要的數字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關於名創優品,沒有太多可說的,因為該公司的調查沒有發現任何不當行為的證據。但同樣,進行調查的委員會雖然名義上是獨立的,但名創優品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葉國富是否施壓,要求得出「無罪」結論,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最終問題就變成了:在進行了這樣的內部調查後,這些公司現在是否變得可信了?投資者似乎認為,對容聯雲來說,答案可能是肯定的,或許這是因為它承認了欺詐行為,並採取了糾正措施。對於名創優品,他們就沒有那麼信服了。但歸根結底,新的中美協議可以讓美國證券監管機構——而不是公司自己,成為它們被懷疑存在不法行為時的最終法官,從而有助於以更廣泛的方式解決信譽問題。

欲訂閱詠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Sungrow Power

瞄準AI數據中心供電市場 陽光電源開啟新征途

AI時代掀起能源革命,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的陽光電源,以儲能為核心切入AI供電市場,尋求第二增長曲線 重點: 公司在全球光伏逆變器市佔率25.2%,儲能市佔率11.9% 上半年儲能業務收入佔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變器 李世達 當AI帶來算力革命,能源便成為新的黃金,也為中國光伏企業指明一條新道路。來自中國合肥的光伏巨頭——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300274.SZ),正試圖透過港股第二上市,拓展自己的能量邊界。 成立於1997年的陽光電源,以光伏逆變器聞名全球。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以2024年出貨量計,陽光電源的光伏逆變器在全球的市佔率約為25.2%,連續十年全球領先,產品銷往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海外市場收入佔比達58.4%。 這家從合肥起家的企業,與中國新能源產業幾乎同步成長。光伏逆變器是太陽能發電系統中,將太陽能電池板產生的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的核心設備,相當於電站的「大腦」與「心臟」,同時負責系統保護與效率管理。然而,當光伏行業進入微利化競爭階段時,從光伏走向AI供電與智能儲能,似乎是必然的選擇。 近三年,陽光電源收入由2022年的401.1億元升至2024年的77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37%,2025年上半年收入進一步增至434.4億元,同比升約40%。毛利率則由2022年的20.4%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2.9%,呈持續上升趨勢。 從「供電」到「管電」 這得益於儲能系統業務的快速成長。2025年上半年,公司儲能系統業務收入達178億元,佔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變器業務(佔比降至35.3%),成為公司最大收入來源。這一轉折標誌陽光電源完成從「供電」到「管電」的升級,轉向高附加值的儲能與電力控制領域。 公司表示,其儲能系統2024年全球市佔率達11.9%,位居世界領先行列。目前公司在北美、歐洲與中東均已落地百兆瓦級項目,累計開發新能源電站規模超57GW。 與此同時,生成式AI的興起讓數據中心成為全球新增用電主力,「算力電力化」成為了能源產業的新敘事。從逆變器到儲能,陽光電源正加速布局AI供電解決方案與儲能系統業務的發展。 花旗估計,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計算需求將需要55GW的新電力容量,相當於2.8萬億美元的增量支出。這無疑是能源行業的必爭領域。 布局AI供電 在技術層面,陽光電源於2023年底推出PowerTitan 2.0液冷儲能系統,以高功率密度與模組化結構為特色。在2025年美國RE+大會上,陽光電源推出多款面向北美市場的新一代光伏與儲能方案,包括模組化逆變器SG4800UD-MV-US及PowerTitan 3.0儲能系統。後者為6.9MWh液冷整合型儲能設備,採用碳化硅(SiC)功率轉換技術,能量效率提升至93%以上,並支援快速響應與黑啟動功能,專為AI資料中心與大型電網場景設計。 不過,儲能業務資金投入龐大、回款周期較長,公司應收賬款達291.5億元,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流動負債佔比逾八成,顯示營運資金壓力依然存在。經營現金流在2024年雖錄得120.7億元淨流入,但今年上半年降至約34億元。手頭現金尚算充裕,截至上半年,仍有約179.1億元。 陽光電源在A股的表現不俗,股價今年至今漲幅約120%,反映市場對其業務結構轉型與AI供電敘事的期待。目前陽光電源市值3,350億元,延伸市盈率約24.3倍。相比之下,港股同業如信義光能(0968.HK)約5倍、陽光能源(0757.HK)約3.3倍,估值存在明顯分水嶺。 由於港股市場對新能源股的整體估值折讓幅度較大,若陽光電源上市定價仍參照A股水平,市場在初期可能出現估值消化或股價回調的壓力。不過,考慮到其AI供電與儲能業務的高速成長潛力,以及全球能源轉型帶來的新需求,長線仍有被重估的機會。 陽光電源赴港上市,是能源科技布局的延伸。當光伏行業進入成熟期,AI供電與儲能正成為下一個萬億級市場。對投資者而言,陽光電源正由「光伏製造」邁向「智能能源運營」。若AI資料中心電力需求如預期釋放,這家合肥企業或將迎來第二個黃金十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BYD hits tariff roadblock

關稅圍城 比亞迪北美路迢迢

墨西哥政府計劃把中國進口汽車的關稅提高至50%,此舉將扼殺比亞迪正在快速增長的墨西哥市場 重點: 比亞迪佔墨西哥電動車市場近五成 墨西哥建廠計劃擱置,比亞迪關稅衝擊遠大於特斯拉     李世達 在墨西哥街頭,一輛中國電動車緩緩駛過車水馬龍的街頭,中國品牌電動車一直代表著價格與科技兼得的選擇。但這樣的景象可能很快改變。 墨西哥政府近期宣布,將把從中國及其他與墨西哥未簽自由貿易協定國家進口的汽車關稅,大幅提升至50%,比如電動車與傳統汽油車。這一提案若被國會通過,將對特斯拉(TSLA.US)、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BYD Company Ltd., 1211.HK; 002594.SZ)等銷售進口車型的廠商造成重大壓力,幾乎重劃北美車市的競爭格局。 路透社的報道引述加拿大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協會主席Flavio Volpe說法指,特朗普政府會對這項新關稅提案十分高興,因為將使美國汽車製造商更容易與比亞迪競爭。 雖然特斯拉同樣依靠海外進口,但新關稅對比亞迪的打擊會大得多。 首先是特斯拉在美國德州設有工廠,建設中墨西哥的Monterrey超級工廠(Gigafactory Mexico)可能很快可以投產,意味著它能很快將產能轉移至北美本地化。而墨西哥與美國、加拿大簽有美墨加協議,若改由北美進口,在符合原產地規則的情況下,便能實現零關稅。 衝擊遠大於特斯拉 對比亞迪則不然。雖然公司在2023年就宣布墨西哥建廠計劃,但由於墨西哥當局的抵制,使得該計劃在今年被擱置。墨西哥政府擔心批准中國人建廠可能會惹怒美國總統特朗普並破壞兩國貿易關係。比亞迪當時亦稱,由於特朗普貿易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公司將停止建廠計劃。 其次則是市場結構的差異。比亞迪自2023年底進入墨西哥市場以來,取得爆炸式增長。該公司去年在墨西哥銷售約40,000輛汽車,佔該國去年電動車和插電混動汽車總銷量的近一半。今年8月,比亞迪宣布今年迄今為止在墨西哥的銷售增速翻倍。近兩年,比亞迪已把墨西哥視為前進北美的橋頭堡。 對比亞迪來說,在歐洲市場增速放慢的情況下,墨西哥市場的重要性正在快速上升,而一旦關稅生效,這種迅猛勢頭將戛然而止。但對特斯拉來說,美國市場重要得多,墨西哥市場相對來說只是小市場,收入與利潤權重遠低於比亞迪對墨西哥的依賴度。 從比亞迪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來看,公司收入按年增長23%至3,712.81億元(522.26億美元),其中海外營收達1,354億元,按年增長50.5%,佔總收入比重來到約36.4%。海外收入增速高於整體,且部分海外國家的售價高於國內市場,成為增長的動力來源。 再看歐洲市場,自2024年下半年起,歐盟對中國製BEV(純電動車)徵收反補貼關稅,比亞迪的最終稅率約17%(另加10%基本關稅),壓縮了純電車型的定價空間。意味著歐洲市場的增長節奏會放慢,海外增長的壓力自然更往美尤其是墨西哥傾斜。 政治問題政治解決 若能重啟墨西哥建廠計劃,將會是明智的解方,但這條路遭遇的阻礙比想像中更多。 不止墨西哥政府礙於美國政府的壓力反對,中國政府自身也對此有疑慮。據金融時報報道,中方今年曾延後對比亞迪墨西哥工廠計劃的核准,比亞迪核心零部件如電池、電驅、功率模組等高度自製,且深植中國供應鏈,中方也擔心敏感技術可能經由墨西哥外溢至美國。與此同時,美國汽車業也公開表達過對「中國車藉墨西哥入美」的憂慮和反制意向。 最後,比亞迪的北美之路,恐怕還是得「政治解決」。 北京當局已將墨西哥此舉視為「親美舉動」,揚言採取反制措施。與此同時,中美新一論貿易會談在西班牙展開,雙方此前動作頻頻,無非是增加談判桌上的籌碼。 在國內價格戰尚未落幕、海外貿易壁壘風險增加的情況下,比亞迪盈利能力正受到多重擠壓,今年上半年淨利成長14%至155.1億元,但第二季淨利僅63.6 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近30%。資本市場似乎已提前對比亞迪的處境做出反應。股價從5月的高位約158港元跌至目前約108港元,市盈率已跌至約13.2倍水平。雖然比亞迪仍是新能源車賽道的核心標的,但需要準備好在關稅與政策驟變下承受劇烈波動,短期內或難以突破上方壓力,政治因素帶來的風險變數仍大。…
Akeso shares take a hit

康方生物銷售收入創新高 股價大跌或因創始人減持

在公司仍處虧損階段、急需市場信心的當下,「高位套現」的行為顯得格外敏感 重點: 上半年公司產品銷售收入達到14.0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9.20% 依沃西在關鍵臨床試驗的總生存期(OS)最終分析中取得了統計學顯著獲益結果    莫莉 作為有望衝擊「全球藥王」寶座的中國創新藥明星企業,康方生物一向備受資本市場熱捧,年初至今股價已經上漲超過1.5倍,港股市值一度突破1,400億港元。8月26日晚,康方生物科技(開曼)有限公司(9926.HK)披露2025年中期業績,公司上半年實現總收入14.12億元,同比增長37.75%,與此同時,虧損幅度也進一步擴大,從去年同期的2.49億元增至5.88億元,同期增幅超過135%。 面對這份「增收不增利」的財報,公司股價在財報公布次日大跌7.1%,28日繼續下探3.18%。投資者負面情緒蔓延之際,8月28日,公司宣布發行新股募資35億港元,以及兩位創始人配售老股大幅套現4.5億港元,恐將進一步加劇了投資者的擔憂。 根據公告,康方生物擬配售2,355萬股新股,佔擴大後股本2.56%;每股配售價149.54元,較8月28日收市價157元折讓4.75%,集資35.22億元,此次集資所得的80%將用於全球及中國的創新研發管線、技術平台以及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此同時,康方生物主席、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夏瑜及執行董事兼首席科學官李百勇將各配售150萬股現有股份,以每股配售價149.54港元計算,兩位創始人可共套現近4.5億港元。 夏瑜和李百勇套現之前,康方生物的股價剛剛在8月27日達到上市以來的歷史高點179港元/股。儘管從體量上看,300萬股僅佔公司總股本的0.36%,夏瑜的持股比例僅由11.4%下降至10.94%,但是在公司仍處虧損階段、急需市場信心的當下,「高位套現」的行為顯得格外敏感。此外,截至財報期末,康方生物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達到了65.92億元,公司並無急迫的流動資金需求,此時推進新股發售,其時機的選擇耐人尋味。 商業化收入增長近50% 拋開管理層在財務領域的動作不提,康方生物這份財報仍然展現出了業績的穩健成長性。拆解康方生物的收入結構可以發現,其增長主要來源於已上市產品的銷售放量。2025年上半年,公司產品銷售收入達到14.0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9.20%,成為拉動總營收的核心引擎。 這一增長背後,兩大核心產品——PD-1/CTLA-4雙抗卡度尼利和PD-1/VEGF雙抗依沃西功不可沒。這兩款產品於2024年底被首次納入國家醫保目錄,推動銷售額快速爬坡。依沃西在2025年4月新獲批用於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卡度尼利在2025年6月獲批用於一線治療持續、復發或轉移性宮頸癌,新適應症的獲批帶來更多銷售貢獻。此外,康方生物新獲批的PCSK9藥物伊努西和IL-12/IL-23藥物依若奇也已經開始銷售。 為支撐產品商業化,康方生物持續擴充銷售團隊。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商業化團隊人數已從去年同期的844人擴張至1,221人,銷售費用也隨之同比增長30%至6.7億元。銷售規模化效應正在顯現,銷售及營銷開支佔商業銷售收入比率為47.80%,相比去年同期降低7.13個百分點。 既然收入端表現亮眼,康方生物的虧損為何呈現擴大趨勢?公司在財報中解釋,主要有三大原因:其一是合作夥伴Summit公司的股權投資損失擴大,上半年確認長期股權投資收益損失1.917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591億元。其二是研發投入持續加大,期內的研發開支達到7.31億元,同比增長23.02%,佔總收入的51.8%。公司表示,這是由於新增多個註冊性III期臨床研究以及新平台、新產品管線的開發。其三,股權激勵費用有所增加,今年上半年確認2,720萬元,同比增加了2,190萬元。 儘管面臨短期股價波動和減持困擾,康方生物的核心價值仍在於其產品管線的競爭力。公司近期宣佈,依沃西在一項關鍵臨床試驗的總生存期(OS)最終分析中取得了統計學顯著獲益結果,證明瞭其良好的治療潛力。目前,康方生物的市銷率約為45倍,中國創新藥企業另一公認的Biopharma信達生物(1801.HK)的市銷率為13倍,顯示市場給予了前者更高的估值溢價。隨著依沃西OS數據的完整公布和更多適應症的獲批,康方生物能否憑借出色的產品力繼續支撐高市值,值得投資者觀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Investors pile into CANbridge stock

北海康成完成1億港元戰略定增 兩個半月股價飆漲逾15倍

罕見病賽道存在患者基數天花板與支付體系瓶頸,需警惕短期估值泡沫風險 重點: 戰略合作可大大緩解北海康成的現金流壓力,2024年末現金僅剩1050萬元 北海康成市值的更大想象空間在於更廣闊、支付能力更強的海外市場    莫莉 2025年的港股市場,創新藥板塊以113%的指數漲幅成為全球醫藥資產的領跑者,遠超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與A股醫藥板塊。在這場資本盛宴中,罕見病龍頭企業北海康成製藥有限公司(1228.HK)成為漲幅冠軍,從5月末的0.136港元到8月14日盤中高點2.30港元,兩個半月的股價漲幅高達1,591%,市值亦從不足1億港元,飆升至突破9億港元。 北海康成股價在短期內暴漲背後,是三重關鍵利好的集中釋放:5月自研戈謝病新藥獲批上市並於7月開出首張處方;8月國家醫保局《商保創新藥目錄》初審通過其三款產品,罕見病支付體系破冰在望;同期引入百洋醫藥1億港元戰略定增,一舉緩解現金流枯竭危機。 北海康成最近的一次上漲周期為8月7日至13日,在這四個交易日內,其股價分別單日上漲了7.07%、27.36%、23.7%和25.75%。這一輪大漲的背後是北海康成與青島百洋醫藥股份有限公司(301015.SZ)的戰略合作。根據雙方的協議,北海康成將以每股1.34港元的價格向百洋醫藥發行總價為1億港元的股份,百洋醫藥認購的股份將約佔公司現有已發行股本的17.65%,及經擴大後股本的14.99%。 百洋醫藥的主營業務是為上游藥企提供醫藥產品的品牌運營、批發配送及零售,合作企業包括羅氏製藥、阿斯利康、安斯泰來等全球知名藥企。除了直接入股北海康成,百洋醫藥也獲得了北海康成在中國內地、香港及澳門特定產品的獨家商業服務業務,百洋醫藥的關聯公司還可選擇作為上述市場的分銷商。 北海康成表示,此次戰略股權融資旨在優化其商業化運營模式並增強其商業能力,加速已上市產品的市場滲透。公司尚未明示的是,這場合作亦可大大緩解北海康成的現金流壓力。據公司2024年財報,期內的營收僅8,510萬元,同比減少約17.3%,而年內虧損高達4.43億元,同比虧損增加16.84%,期末現金僅剩1050萬元。 有望破解支付難題 北海康成在罕見病領域研發實力受到認可,亦有三款獲批上市的創新藥產品,為何業績表現如此慘淡?因為罕見病患者的數量少,無法通過規模效應攤薄成本,但罕見病藥物的研發成本高導致定價昂貴,國內醫保基金優先保障基礎疾病,對於治療費用高昂的罕見病藥物報銷較少。 以北海康成最新上市的產品維拉苷酶β - CAN103(商品名:戈芮寧)為例,這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針對戈謝病的酶替代療法(ERT),於5月15日正式獲批上市,7月2日開出首個處方,正式進入臨床應用。戈謝病是一種遺傳性糖脂代謝疾病,在全球範圍內屬罕見病,過去中國患者只能使用進口藥物,一年治療費用逾百萬元,戈芮寧的上市定價對比同類的現有療法的降價至少在50%以上。但是,戈謝病在中國的患者僅約3,000人,即便大幅降價提高患者的可及性,也難以為公司帶來大額營收。 8月12日,國家醫保局公布的首批「商保創新藥目錄」初審名單中,北海康成的戈芮寧、用於治療黏多糖貯積症的海芮思以及治療膽汁淤積性瘙癢的邁芮倍三款產品全部入圍。北海康成表示,此次調整進一步豐富了醫保和商業保險對創新藥物的覆蓋範圍,有助於提升罕見病患者的可及性和治療質量。 「商保創新藥目錄」是2025年國家醫保談判首次設立的,聚焦創新程度高、臨床價值顯著但支付壓力較大的藥品。該目錄通過商業保險的補充支付機制,為高價罕見病藥物構建了多層次支付通路,或許能化解「患者用不起、企業難回款」的行業困境。 儘管國內罕見病支付體系正在升級,但北海康成市值的更大想象空間在於更廣闊、支付能力更強的海外市場。公司透露,正在計劃推動戈芮寧出海。當前北海康成的市銷率約為8.4倍,同樣佈局罕見病的榮昌生物(9995.HK;688331.SH)的市銷率約為23倍,顯示前者的股價曾長期被低估。投資者押注北海康成潛在的重磅BD交易前景,可罕見病賽道存在患者基數天花板與支付體系瓶頸,仍需警惕短期估值泡沫風險。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