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恒

    

內地

    

陳天橋成美國大地主

曾經在內地網絡遊戲界叱咤一時的陳天橋,近日被外地媒體發現成為美國大地主,據土地報告(The Land Report)透露,陳天橋在俄勒岡州持有19萬8千畝林地,是第二位擁有最多美國土地的外籍人。

出生於浙江的陳天橋,在上海長大,畢業於復旦大學,1999年創立了盛大互動娛樂,一度成為內地最大的網絡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後,更榮膺中國首富。至2012年將公司私有化,之後陸續賣掉盛大文學及盛大遊戲。他於2015年斥資8,500萬美元,向富達國民金融收購俄勒岡州林地。我們看,美國地大物博,林地並非核心地區的商業或住宅地,升值潛力似乎有限,陳天橋以幾千萬美元就做大地主,除非他有志於農林業發展,否則實際的價值未必太大。

人行出手撐樓市

內地樓市銷售持續疲弱,《經濟觀察網》報道,人民銀行批核1,000億元的住房租賃團體購房貸款,支持8個城市購買商品房,再而用作長租房。涉及的8個試點城市包括天津、成都、重慶、福州,濟南、鄭州、長春及青島,借款最長年期30年,利率3厘。

我們相信,新政策一方面可以讓地方拯救部分項目,同時又可以帶動購買力,支持地方樓市,另一方面也可為地區提供保障性租賃住房,實在一舉多得。當然,以現時內地樓市情況,千億元的購房貸款或許只是杯水車薪,而且出租房的回報未必可以抵銷貸款利率,但在目前的樓市中,也是沒辦法中的辦法,而且若推出後效果理想,或許中央會續在其它地方推行,又或會加大貸款金額,對樓市有一定效益。

龍湖擬提早還160億債

市場有消息,龍湖集團(0960.HK)計劃今年下半年,提早償還明年1月到期的80億港元銀團貸款,而一筆明年底到期的80億港元貸款,集團也計劃明年陸續清償。據報道,龍湖與部分境外債權人的會議中,表示會提早償還貸款,計劃是透過發行新債及向銀行進行新貸款,當中發行的新債會由中債信用增進公司擔保。

自從旭輝(0884.HK)及碧桂園(2007.HK)等較有實力的內房企業先後陷於債務危機,龍湖幾已被視為民營房企最後一座大山,其一舉一動備受關注,畢竟若連龍湖也出問題,民營房企將全面崩圍。現時龍湖有意提早償還債項,向外釋出穩健信號,對集團本身及房地產市場也有利。

香港

    

合景鴨脷洲項目何去何從?

內房企業面對債務壓力,除將旗下物業出售套現外,亦因資金有限,手上的合作發展項目也要適當減磅,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將權益悉售予合作伙伴,前提當然是夥伴仍有財政能力。合景泰富(1813.HK)剛公布,將位於浙江寧波市的住宅項目5成權益,售予合作伙伴美的置業(3990.HK),作價4億元。出售將令合景錄得虧損近1.67億元。

合景出售合資權益後,市場又想到其香港重點項目「凱玥」,2017年合景與龍光集團(3380.HK)以近169億港元投得鴨脷洲地皮,每方呎樓面地價達22,118元,創下當時賣地紀錄。發展商於去年初推售,每方呎均價50,800萬元,但因為呎價高,而項目的單位面積較大,等閒逾千方呎,涉及銀碼動輒數千萬港元,加上樓市回落,並不容易覓得買家。之前曾傳長實(1113.HK)藉收購凱玥的銀團貸款而染指該項目,後又沒有下文。至今樓盤銷情不佳,發展商遲遲未能套現,樓價又持續調整,若沒白武士挺身而出,項目會何去何從,最終會否被銀團接管?

新盤撻訂除笨有精

香港樓價向下調整,之前一兩年出售的新樓盤陸續出現撻訂,長實去年推售的油塘親海駅II,近日接連有兩宗撻訂,各自損失訂金129.4萬港元。同區由五礦地產(0230.HK)發展的蔚藍東岸,亦有一宗撻大訂個案,買家被殺訂金134.4萬港元。中洲置業位於火炭的星凱.堤岸亦有一宗撻訂,發展商沒收訂金77.1萬港元。至於億京旗下位於白石角的海日灣,亦錄得1伙撻訂。

樓市雖未大幅下挫,但樓價持續調整,加上現時中港經濟疲弱,息口相信在一段時間持續高企,本地樓價難復舊觀。個別高位入市人士(特別是兩三年前買入樓花的買家)細心考慮,樓價相較高峰時已下調兩成,撻訂也是被沒收5%或15%訂金,計算下來尚屬化算,倒不如選擇壯士斷臂,止蝕離場。

咏竹坊文章

    

向小米投下信心一票

《咏竹坊》本周報道小米(1810.HK)造車,集團創辦人雷軍在發布會上,展示小米第一輛電動車SU7,顏值超爆,設備也是高端,當市場猜度小米會再以平取勝時,雷軍卻反高潮,叫大家別期望可低價買入。他更揚言,要在10至15年成為全球五大車商。

市場有懷疑,小米在汽車行業只是菜鳥一名,如何可在強手環伺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佔一席位。我們認為,截至去年11月,電動車的市場滲透率只是36%,加上車企逐漸拓展海外,整個新能源車市場仍是相當大,有足夠空間讓小米去開疆拓土。另一方面,雷軍過往辦金山軟件(3888.HK),以及由一個手機門外漢去創立小米,最終都能成功,其能力無容置疑,加上小米這個大平台,有足夠資金支持發展,因此我們也願意投下信心一票。

蜜雪冰城「平」攻海外

內地茶飲龍頭蜜雪冰城剛在香港旺角開設首家分店,旋即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市場消息集資金額介乎5至10億美元。蜜雪冰城於1997年成立,發展至今已有35,000家分店,分布全國各地,去年首三季收入達154億元。

蜜雪冰城能在市場脫穎而出,靠的是一個「平」字,最廉宜的幾塊錢有交易。集團初期採用農村包圍城市策略,專攻三四線地區,再而藉加盟商模式,令門店迅速增加。近年更積極海外擴張,複制內地「以平取勝」的模式拓展至東南亞,現時在越南就有4,000間分店,去年更宣布進軍澳洲。蜜雪冰城於華人市場十分成功,在東南亞亦初見成果,但當開拓西方人為主的市場,就真的是對其能力的考驗,畢竟西方人的口味以咖啡為主。

新聞

China’s fading box office delivers rare profit-booster for Imax China

《哪吒2》力挽狂瀾 IMAX中國盈利爆升

經歷去年業績倒退後,IMAX中國今年中期迎來一份亮麗的業績,一洗頽風 重點: 公司中期盈利勁升近9成 內容解決方案收入急升超過1.2倍   劉智恒 一部《哪吒2之魔童鬧海》,頂起今年半個中國電影市場,更撐起IMAX中國控股(1970.HK)的盈利增長。公司公布截至6月底止的收入5,780.2萬美元,同比上升32%,盈利出現爆發性增長至2,389.3萬美元,同比激增89%。 IMAX中國2015年上市時,市場寄望甚欣,當時中國內地電影票房年年上升,投資者認為,內地觀眾要求日高,對IMAX模式的電影需求將持續向上。在市場熱捧下,股價由上市的31港元,短期爆升至60港元水平。 想像是豐滿,現實卻是骨感,當電影市場票房增長未如預期,甚至回軟後,IMAX中國股價從天堂掉到地獄,一度跌至去年4月的5.7港元,市值蒸發逾九成。 去年公司的盈利下跌近兩成,正當市場認為IMAX中國未來業績難有大作為時,今年中期來過大翻身,當中以內容解決方案收入增長至為耀眼。所謂內容解決方案,是將影片轉成IMAX格式,放在IMAX影院網絡播放,影院根據票房比例與IMAX中國分成。 上半年來自此業務的收入爆升123%至2,080萬美元,能有此驕人成績,全賴《哪吒2》打救,該片票房不光勁收154.46億元,打破內地電影史上票房紀錄,亦是IMAX類影片的票房之王,IMAX中國自然大大受惠。 公司另一項主業,是為客戶提供技術產品及服務,雖受惠於票房上揚,分成增加,以及維護收入上升,但整體收入同比升僅升6.3%至3,623萬美元。 可以說,上半年若沒有哪吒,IMAX或許啥也沒有,盈利能否有增長也成疑問。所以使IMAX中國公布中期業績後股價一度上升3%,但對IMAX中國的前景也別太樂觀。 票房未復當年勇 近年內地電影票房增速似已見頂,甚至有回落跡像,《哪吒2》票房雖是一騎絕塵,但這套屬十年難得一遇的電影,並不能以此為常態。 事實上,中國電影票房自2019年高峰的641億元後,至今未能重返600億元水平。最高一年是疫後的2023年,電影市場出現報復性反彈,票房達549億元,較2022年升17%。然而一年後的2024年,票房收入回落至425億元,按年下跌22.6%。 今年上半年,據中國國家電影局統計,票房為292億元,同比增近23%,但別忘記光一套《哪吒2》就貢獻了154億票房。若沒有《哪吒2》,即使有另一大片替代,按過往經驗,頂多也不過50億元,以此推算,今年上半年票房只有約190億元,低於去年上半年的238.95億元。 在整個電影市場增長乏力下,IMAX模式電影勢難獨善其身,IMAX中國的業務必然受到影響。 消費下沉不利高昂票價 IMAX模式的電影,因技術需求較高兼要相關設備配合,票價必然較2D電影高。一般而言,IMAX電影每張票價高2D電影由20至70元不等。在一線城市,IMAX電影每張戲票平均60元,高出普通電影約8至10元,更遠高於促銷電影票價達四成。在三、四線城市,IMAX電影可以高出百元或以上。 票價差異性之大,對於觀眾來說,就要有所取捨及考量,畢竟現時社會經濟環境疲弱,消費下沉,對於看電影就沒那麼講究。在經濟前景仍然不明朗下,IMAX中國未來業績自不然蒙上一層陰霾。 需求全看片種 IMAX中國的前景很視符電影的片種。要知道IMAX電影的賣點是其高解像度與立體水平;一般來說,科幻奇異或動作火爆場面,又或是動畫片,以IMAX模式播放,是較能滿足觀眾對觀感要求。相反,文藝、愛情或喜劇等,觀眾並不需要觀能刺激,IMAX電影就沒用武之地。 因此若那一年,市場流行科幻、動作或動畫片,那IMAX電影就大派用場,IMAX中國的收入很容易就水漲船高。但電影的潮流是變幻莫測,IMAX中國的前景就較難掌握在自己手裡。以今年為例,IMAX中國在大中華區上映的IMAX電影,來自荷李活的只有十套,遠低於去年同期的16套,只不過憑一套《哪吒2》力挽狂瀾。 人們十分鍾愛哪吒電影中那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對於IMAX的命來說,,絕對不由自己主宰,一切繫於電影市場及片種上。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emo faces cash squeeze and credibility questions

小市場大機會? 樂摩物聯爭議聲中再遞表

號稱全國超過53萬台按摩椅的樂摩物聯再次叩關港交所,這次要面對的不僅是市場考驗,更有信任危機 重點: 超過83%的按摩椅部署於電影院 公司設備數據遭官方媒體質疑    李世達 在許多城市的角落,如商場百貨的走廊、機場或火車站的等候區裡,你一定見到過一排排閃著光、不斷運作的機器按摩椅,但你可能不知道,這門不起眼的小生意,估值高達數十億元。 在全國運營50萬張機器按摩椅的福建樂摩物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再度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這是該公司自今年1月遞表失效後,第二度闖關港交所。 機器按摩服務在中國整體按摩產業中仍屬邊緣產業。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4年中國整體按摩市場規模為5,362億元,而機器按摩服務市場僅為27億元,佔比僅0.5%。然而,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市場卻高度集中,樂摩物聯2024年市佔率已達42.9%,是機器按摩領域的龍頭企業。 成立於2014年的樂摩物聯,總部位於福建福州,於2016年推出「樂摩吧」品牌,為消費者在商業綜合體、影院、機場和高鐵站等交通樞紐場所等消費場景提供更放鬆、便捷、專業的機器按摩服務。截至今年7月18日,樂摩在全國31省市、339座城市的商場、影院、機場與高鐵站等「等候時間長、人流密集」場景中,鋪設超過48,000個服務點,布置超過53.5萬張按摩椅,累計可識別服務人數超過1.65億,註冊會員人數超過3,200萬名。 樂摩物聯的經營模式主要分為直營模式與合伙人模式。以網點數量計算,目前直營模式佔約71%、合夥人模式約29%。在合夥人模式下,公司收取服務費,提供設備和品牌由合夥人運營。 近年公司收入持續增長,由2022年的3.3億元增至2024年的7.9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50%。但去年收入增速35.9%,遠低於2023年的77.8%,今年首季更只有18.4%,增速明顯放緩。 去年,來自直營按摩椅服務的收入佔比超過83%,合夥人模式則貢獻約14%收入。從整體毛利率來看,2023年達到41.8%,2024年回落至36.1%。佔比更高的直營模式毛利率僅為29.87%,遠低於合夥人模式的73%。 資源錯配?效益下降? 淨利潤方面,公司在2022年僅賺648萬元,2023年疫情後迅速擴張至8,734萬元,去年則略降1.7%至8,581萬元。然而,經調整後淨利潤仍錄得1.02億元,較2023年的9,457萬元略升。今年首季,淨利潤更是按年下滑11%至2,333.8萬元。 公司宣稱網點覆蓋全國69%面積超三萬平米的大型商場、滲透55%年票房超500萬元的影院、進駐58%年人流量超千萬的機場。實際上,公司有超過80%的設備(43.2萬台)部署於電影院,但每台設備日均交易量僅0.07次,遠低於商業綜合體的2.8次與機場的3次。 以今年首季的單台設備收入計,電影院設備季度收入僅約168元,商業綜合體單台設備季度收入卻高達1,692元,整整高出9倍,然而公司部署於商業綜合體的設備數量僅佔約14.1%。 同時,設備使用率也在下降。每台設備的平均交易量從去年的2.04次降至今年首季的1.92次,平均按摩費則從去年的14.69元微增至14.74元。合夥人模式佔總設備比重持續降低,由2022年的23%降至目前的約8.1%,直營主導模式比重越來越高。 數據真實性受質疑 除了上述問題外,公司也陷入數據造假的爭議。根據今年7月份官方媒體中國證券報的調查,公司按摩椅設備編號呈跳躍式分布,以「元氣蛋」系列為例,理論編號應有3.2萬台,實際僅531台被驗證,佔比1.63%。採購數據則顯示,樂摩前五大供應商累計採購僅1.53億元,按行業最低成本價計算僅對應6.11萬台設備,與宣稱的53.5萬台相差近8倍。 另外,公司目前的實際控制人謝忠惠,被指是為創始人吳景華代持,2016年吳曾持有樂摩超60%股權,至遞表前減持至15.16%。吳景華目前的身份是榮耀健康董事長,該公司正是樂摩按摩椅的供應商。 樂摩並未對該報導作出直接回應,申請文件中亦未提及相關爭議。 一連串爭議外,最迫切要解決的,還是資金問題。截至2025年3月末,樂摩物聯賬面現金僅2,621萬元,而短期借款便達4,500萬元,實為捉襟見肘。 樂摩物聯的遞表,像是共享經濟的最後一搏。但是對投資人來說,數據的可信度是估值的基礎,容不下一絲絲懷疑,未來能否說服投資者相信「小市場也有大機會」,恐怕不只靠鋪設更多按摩椅,而在於能否理順其盈利邏輯與治理結構,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Pony AI makes robotaxis

商業化快好世界 小馬智行暫領跑

上周,上海宣布大幅擴大自動駕駛出租車項目之際,小馬智行及文遠知行雙雙取得重要新進展 重點: 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百度等獲得上海自動駕駛出租車項目大規模擴容的運營牌照 自去年11月赴美上市以來,小馬智行股價累計上漲16%,而早一個月登陸納斯達克的文遠知行,市值則縮水約三分之一    陽歌 在中國自動駕駛出租車主導權爭奪戰中,小馬智行股份有限公司(PONY.US)相較競爭對手廣州文遠知行科技有限公司(WRD.US),贏得更多投資者青睞。點燃投資者熱情的關鍵因素似乎是,兩家獨立運營商在耗盡資金前,競相探索盈利路徑之際,小馬智行更快速地推進核心業務商業化。 優步(UBER.US)及其前任CEO特拉維斯·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 ,同樣押注該賽道。最新報道顯示,優步或雙向投資兩家企業,卡蘭尼克則押注小馬智行,具體細節後文將展開分析。 近期舉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兩家企業各自發布公告(小馬智行公告;文遠知行公告),宣布挺進上海,成為上周六的頭條新聞。包括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及百度Apollo Go在內的八家機構,獲准在浦東新區金橋、花木核心區域開展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 此次擴容意義重大。此前,上海僅允許在相對偏遠的嘉定區,測試及運營自動駕駛出租車。向花木核心區域的延伸,將使服務半徑覆蓋距陸家嘴金融城3公里範圍,該區域坐落著多棟全球最高摩天大樓。金橋核心區域則聚集大量外資企業與白領人群,此類客群更可能使用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 上海業務擴張後,小馬智行、文遠知行與百度Apollo Go在北上廣深四大城市的佈局更趨完善。官宣此舉的前一日,小馬智行剛剛宣布在廣深啓動全時段運營,將每日服務時長從15小時延長至全天候,其快速成熟的夜間自動駕駛技術成為關鍵。 除技術研發外,三家企業也深諳持續釋放業務進展的披露策略,以期在漫長的商業化道路上維繫投資者信心。文遠知行今年已發布27則公告(約每周一則),小馬智行則為17則(約每12天一則)。公告事無巨細,皆成宣傳素材。 儘管當前主要業務仍集中在中國,兩家企業均已在中東、歐美等全球市場展開初步佈局。 儘管業務模式相似,去年10月登陸美股的文遠知行與隔月上市的小馬智行,股價走勢截然分化。小馬智行股價雖未出現飆升,但仍較發行價上漲約16%,而文遠知行自上市以來市值縮水約三分之一,兩者表現形成強烈反差。 小馬智行的漲勢使其市值升至約54億美元,文遠知行則跌至29億美元(約為前者一半)。小馬智行的市銷率(P/S)達72倍,優於文遠知行的58倍。但需指出,由於兩家企業當前營收規模仍有限,兩項估值指標均存在明顯溢價。 商業化進程提速 兩者分化的核心或在於,小馬智行核心業務商業化進程更快。今年一季度,該公司營收達1,4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1,250萬美元增長12%;文遠知行同期營收7,240萬元(約1,010萬美元),同比增速僅1.6%(上年同期為7,120萬元),遠遜前者。 儘管兩家公司營收絕對值均不高,且非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仍佔主體,但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增速迅猛,有望在不久後躍升為最主要收入來源。 小馬智行財報顯示,一季度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收入,從上年同期的57.6萬美元增至173萬美元,增長兩倍,其中乘車收入激增8倍。反觀文遠知行,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收入1,610萬元(約225萬美元),雖高於小馬智行,但同比僅實現翻一番。基數效應下,文遠知行需展現更強勁增速,方能贏得投資者信心。 自動駕駛出租車隊上,兩家企業運營規模相近:小馬智行預計年末車輛將達1,000輛,而文遠知行今年3月底已運營1,200輛。 投資者多押注小馬智行之際,網約車巨頭優步卻採取雙向策略(目前稍傾向文遠知行)。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均宣布將接入優步海外平台,但現階段合作多具象徵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優步還與多家頭部自動駕駛出租車企業達成類似合作,體現其對未來主流應用的戰略卡位。 今年5月,優步宣布向文遠知行投資1億美元,按其當前市值計持股3.4%。據《紐約時報》上月報道,優步正協助聯合創始人卡蘭尼克洽購小馬智行美國子公司,談判處於初級階段。此舉耐人尋味,儘管小馬智行逾九成業務在中國,卻仍以加州弗里蒙特為其法定總部。 優步雙向押注恰恰說明,現階段斷言哪家企業更可能成功為時尚早。這家美國網約車巨頭真正的興趣點或在於,通過投資中企獲取中國市場份額。在全球市場,小馬智行與文遠知行尚無顯著優勢,未來還需直面特斯拉(TSLA.US)、谷歌旗下Waymo等資金雄厚的競爭對手。 現階段,兩家企業均處虧損狀態,儘管尚在可控區間。小馬智行一季度淨虧損3,740萬美元,但賬上現金及高流動性投資達7.39億美元,按當前虧損率可支撐二十年運營;文遠知行季度虧損3.85億元,截至3月底持有43.3億元現金儲備,可覆蓋逾十一年虧損額。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Zhida Tech

資金告急 摯達科技三度遞表求生

三度遞表港交所的摯達科技,背後反映的是中國電動車產業鏈的集體焦慮 重點: 首季雖融資得7,425萬元,但至5月底現金餘額已消耗逾半 首季虧損按年收窄,業績似有反彈跡象    李世達 作為新能源車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電動汽車充電樁製造商上海摯達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之路卻頗為坎坷。近日,該公司第三度向港交所遞表,折射出其背後深層的營運壓力與資金需求。 作為一家電動車智能充電解決方案供應商,摯達科技所處的產業恰好搭上新能源車全球快速普及的浪潮。根據市場研究機構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顯示,全球電動車銷量持續增長,進而帶動包括充電設施、能源管理系統(EMS)、後台雲平台等相關基礎設施需求高速擴張。摯達科技主攻的正是這個環節,其產品組合涵蓋充電樁、EMS解決方案、雲端後台平台,以及開發中的自動化充電機器人。 儘管需求存在,但公司的業務卻是每況愈下。根據申請文件, 2022年至2024年間,公司收入由升轉跌,分別為6.97億元(9,700萬美元)、6.71億元及5.93億元。同期淨虧損則逐年擴大,分別為2,630萬元、5,853萬元及2.38億元。 去年度淨虧損大幅增加,主要來自經營開支明顯增加,其中,公司銷售及營銷開支達1.15億元,較2023年的9,046萬元上升近27%。一般行政開支亦由7,366萬元升至1.04億元。反映出公司在拓展市場、投入研發及應對金融資產風險時所面臨的沉重財務壓力。 不過,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三個月,公司營收為2.17億元,顯著高於2024年同期的1.56億元,虧損則從3,144萬元減少至1,705萬元,顯示某種程度的復蘇趨勢。 不難看出,公司在經歷2024年的調整與壓力之後,正在嘗試重拾增長軌道。其部分改善,來自產品組合的調整與市場布局的改變。 申請文件指出,摯達科技正積極拓展至特選海外市場,例如德國、荷蘭、日本及新加坡等地,並將重點從傳統硬件轉向具有更高毛利潛力的EMS系統與先進充電機器人產品,以期提升整體利潤率與收入穩定性。 手頭現金快速消耗 然而,公司現金流狀況仍令人擔憂。2022年至2024年,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均為淨流出,2024年更由2023年的2,707萬元大幅擴大至1.16億元。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亦逐年下滑,從2022年的2.06億元降至2024年的1.41億元。儘管2025年首季公司透過融資活動獲得約7,425萬元資金,令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現金增至1.46億元,但短短兩個月後的5月底,手頭現金又消耗逾半,只剩下7,441.2萬元。 這種「融資即消耗」的資金結構,顯示公司正急需進一步補充資本,支撐其在電動車充電解決方案市場的技術投入與國際擴張計劃。 與同業相比,其市場地位與成長潛力便更顯微妙。以國內龍頭、特鋭德(30001.SZ)旗下的特來電為例,其不僅具備自營運營網絡與品牌優勢,近年亦逐步涉足海外市場,與摯達科技構成正面競爭。此外,星星充電、雲快充等業者則在平台運營與公私合營專案上更具經驗與政府資源。 相較之下,摯達科技的優勢仍集中在技術整合與產品組合多樣性,例如EMS平台與自動充電機器人等創新技術,但即使能有效商業化,在細分市場也將面對一場場硬仗。 目前,全球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仍處於快速擴張階段。根據BloombergNEF預測,到2030年全球將需要超過一億個充電點,對應充電設備的總投資額預計超過2,500億美元。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政府政策也強力推進「新基建」,支持充電樁與能源互聯網建設,加上海外如歐盟、日本亦提出碳中和目標並配套公共充電設施建設,整體產業處於高景氣周期。然而,在高速增長背後,行業也面臨激烈價格戰與產品同質化的困境,對企業的研發能力、資本實力與市場拓展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若從估值角度切入,截至目前市場對類似公司的估值已逐步趨於審慎。部分已上市的同業如能鏈智電(NAAS.US)與特來電,市銷率都在2倍以下。在全球電動車基礎設施建設大勢未變的前提下,公司所走的高技術、高毛利路線具備一定差異化優勢,但現實挑戰亦極為嚴峻:現金流吃緊、負債壓力、利潤難見,仍是刻在其成長故事上的巨大問號。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