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商平台拼多多遭指控旗下應用程式暗藏惡意程式,可能引發外國政府對其國際業務Temu的打壓

重點:

  • 拼多多的跨境電商平台Temu深受美國用家歡迎,但公司旗下應用程式被揭發懷疑監控用戶
  • 事件曝光後,據報該公司負責鑽研安卓系統漏洞的百人團隊已遭解散

 

羅小芹

今年初,中國電商平台拼多多(PDD.US)的股價曾突破100美元大關,但自從2月20日公布全年業績後,其走勢明顯回落,加上旗下應用程式(App)被揭發懷疑暗藏惡意程式,開展國際業務的大計如履薄冰,其股價已較年內高位下挫近三成。

去年9月,拼多多推出備受矚目的跨境電商平台Temu,提供大量售價不到1美元的廉價商品,短短7個月便創出驕人成績。據市場調查機構Sensor Tower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前三周,Temu成為美國下載量最多的App,緊隨其後的是視頻剪輯軟件CapCut、短視頻分享平台TikTok及平價網上服裝銷售商Shein,意味前四位全屬中資企業。

自從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在3月23日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議後,美國及其盟友對TikTok的打壓力度明顯加強。3月底,日本有國會議員促請政府禁用TikTok,英國政府4月初以「濫用兒童個人資料」為由,向其罰款1,260萬英鎊(約1.08億元);澳洲媒體近日亦報道,當地政府將頒布禁止所有公務裝備安裝TikTok的政策。

在西方陣營對華日益猜疑下,中國科技品牌已成為外國政府及輿攻擊的對象,剛面世逾半年的Temu,可能步上TikTok被圍堵的命運。

拼多多管理層在去年的業績發布會中提到,Temu仍處於早期投資階段,加上其收入以第三方平台的模式入賬,對第四季的業務貢獻相對很少。由於它進軍全新的跨境市場,公司需要先了解客戶需求,暫時不會以財務指標作為重點,而是要建立長遠的獨特價值。

解散百人團隊

但是,美國媒體CNN在4月2日報道,拼多多在2020年成立了一個由100名工程師和產品經理組織的團隊,負責專門尋找安卓(android)手機的漏洞,並利用旗下App收集用戶數據,以便向用戶更精準推送商品。報道又援引網絡安全研究人員的意見,認為它可以繞過用戶的手機安全設定,監測其他App的活動,甚至閱讀私人信息和改變設置,因此當中涉及侵犯隱私和數據安全。

事件曝光後,拼多多的股價在上周的四個交易日下挫約5%,在上周五的耶穌受難日假期前,以72.03美元收市,反映事件動搖投資者信心。

據CNN引述拼多多前員工透露,該百人團隊已即時遭到解散,但要估算事件對Temu跨境業務的影響,仍然言之尚早。拼多多於4月4日突然擢升趙佳臻出任執行董事和聯席首席執行官,與董事長兼聯席首席執行官陳磊共同管理公司業務,很可能與這次事件有關。

去年第四季,中國政府結束新冠清零政策,全國電商平台隨即搶佔經濟復常商機,這也反映在拼多多的季度業績上。由於促銷、廣告活動和員工支出大增,期內整體營運開支急升57.7%至218億元;不過,受惠於營收大增46%至398億元,經調整利潤仍上升43%至121億元。

研發投入提升

按全年計,拼多多的銷售及營銷開支佔總收入比例為41.6%,相比之下,兩大中國電商龍頭京東(JD.US; 9618.HK)和阿里巴巴(BABA.US; 9988.HK)的營銷開支佔收入比例,僅分別為3.6%與12.2%,反映一向專注三四綫城市等「下沉市場」的拼多多,需依賴大量營銷投入推動收入增長。

不過,拼多多最近開拓的Temu跨境業務,卻不能單純依靠這種營銷模式。正如管理層所言,公司需要了解海外消費者的取向,因此需要增加研發投入,通過優化平台、改善設計及界面,高效匹配產品等,設法滿足市場需要。

去年拼多多的研發投入佔總收入約8%,亦高於京東與阿里巴巴的2%或以下水平,其中第四季研發投入按年上升19%,高於全年研發投入的15%按年增幅。公司解釋是因為員工人數增加、招募更有經驗的研發人員,以及服務器成本增加。需知道,去年第四季是Temu全面投入服務的時間,可見研發開支增加,很大機會與Temu有關,而隨着拼多多全力拓展該業務,相信研發開支會持續增長,加上一直居高不下的銷售開支,可能影響未來的盈利表現。

拼多多的最新市盈率約32倍,低於阿里巴巴的48倍,以及國際網購巨頭亞馬遜(AMZN.US)的61倍,反映市場對其前景看法較為保守。為免重蹈TikTok被國際圍堵的困局,拼多多有需要盡快撇除惡意程式的指控,重振用家對旗下App的信心,以免影響拓展跨境業務的進度。

欲訂閱詠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新聞

Sungrow Power

瞄準AI數據中心供電市場 陽光電源開啟新征途

AI時代掀起能源革命,已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的陽光電源,以儲能為核心切入AI供電市場,尋求第二增長曲線 重點: 公司在全球光伏逆變器市佔率25.2%,儲能市佔率11.9% 上半年儲能業務收入佔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變器 李世達 當AI帶來算力革命,能源便成為新的黃金,也為中國光伏企業指明一條新道路。來自中國合肥的光伏巨頭——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300274.SZ),正試圖透過港股第二上市,拓展自己的能量邊界。 成立於1997年的陽光電源,以光伏逆變器聞名全球。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以2024年出貨量計,陽光電源的光伏逆變器在全球的市佔率約為25.2%,連續十年全球領先,產品銷往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海外市場收入佔比達58.4%。 這家從合肥起家的企業,與中國新能源產業幾乎同步成長。光伏逆變器是太陽能發電系統中,將太陽能電池板產生的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的核心設備,相當於電站的「大腦」與「心臟」,同時負責系統保護與效率管理。然而,當光伏行業進入微利化競爭階段時,從光伏走向AI供電與智能儲能,似乎是必然的選擇。 近三年,陽光電源收入由2022年的401.1億元升至2024年的77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37%,2025年上半年收入進一步增至434.4億元,同比升約40%。毛利率則由2022年的20.4%升至今年上半年的32.9%,呈持續上升趨勢。 從「供電」到「管電」 這得益於儲能系統業務的快速成長。2025年上半年,公司儲能系統業務收入達178億元,佔比增至41%,首次超越光伏逆變器業務(佔比降至35.3%),成為公司最大收入來源。這一轉折標誌陽光電源完成從「供電」到「管電」的升級,轉向高附加值的儲能與電力控制領域。 公司表示,其儲能系統2024年全球市佔率達11.9%,位居世界領先行列。目前公司在北美、歐洲與中東均已落地百兆瓦級項目,累計開發新能源電站規模超57GW。 與此同時,生成式AI的興起讓數據中心成為全球新增用電主力,「算力電力化」成為了能源產業的新敘事。從逆變器到儲能,陽光電源正加速布局AI供電解決方案與儲能系統業務的發展。 花旗估計,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計算需求將需要55GW的新電力容量,相當於2.8萬億美元的增量支出。這無疑是能源行業的必爭領域。 布局AI供電 在技術層面,陽光電源於2023年底推出PowerTitan 2.0液冷儲能系統,以高功率密度與模組化結構為特色。在2025年美國RE+大會上,陽光電源推出多款面向北美市場的新一代光伏與儲能方案,包括模組化逆變器SG4800UD-MV-US及PowerTitan 3.0儲能系統。後者為6.9MWh液冷整合型儲能設備,採用碳化硅(SiC)功率轉換技術,能量效率提升至93%以上,並支援快速響應與黑啟動功能,專為AI資料中心與大型電網場景設計。 不過,儲能業務資金投入龐大、回款周期較長,公司應收賬款達291.5億元,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流動負債佔比逾八成,顯示營運資金壓力依然存在。經營現金流在2024年雖錄得120.7億元淨流入,但今年上半年降至約34億元。手頭現金尚算充裕,截至上半年,仍有約179.1億元。 陽光電源在A股的表現不俗,股價今年至今漲幅約120%,反映市場對其業務結構轉型與AI供電敘事的期待。目前陽光電源市值3,350億元,延伸市盈率約24.3倍。相比之下,港股同業如信義光能(0968.HK)約5倍、陽光能源(0757.HK)約3.3倍,估值存在明顯分水嶺。 由於港股市場對新能源股的整體估值折讓幅度較大,若陽光電源上市定價仍參照A股水平,市場在初期可能出現估值消化或股價回調的壓力。不過,考慮到其AI供電與儲能業務的高速成長潛力,以及全球能源轉型帶來的新需求,長線仍有被重估的機會。 陽光電源赴港上市,是能源科技布局的延伸。當光伏行業進入成熟期,AI供電與儲能正成為下一個萬億級市場。對投資者而言,陽光電源正由「光伏製造」邁向「智能能源運營」。若AI資料中心電力需求如預期釋放,這家合肥企業或將迎來第二個黃金十年。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機器人股繼續熱炒 優艾智合趕風口上市

在國家致力扶持下,機器人產業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焦點,優艾智合也不甘後人申港上市 重點: 公司今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升27.6% 過去三年半累計虧損近8.4億元   劉智恒 股票市場從來不缺故事,去年炒賣熾烈的人工智能,今年這股熱風已吹到機器人股,幾家業內龍頭已接連在港上市,股價亦節節高升。看到這個風口,專注於移動操作機器人的合肥優艾智合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已遞交香港上市申請。 優艾智合是工業具身智能科技公司,所謂「具身智能」,是指有行動的一種智能系統,主要基於物理實體,能夠與物理世界進行感知和交互。 在「具身智能」下,又分為智能機器人及人形機械人,前者主要是具有物理的身體,並能夠與物理世界構成感知、思考、交互和行動的能力。它可以是輪式、輪帶式、復合型、甚至機械臂類型的機器人。後者是除了製造得像人外,功能和思考行為都模擬人的一種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 按功能區分,機器人又可分為三大類,一是自主移動機器人,主要負責移動和感知,在環境中自主穿梭。二是移動操作機器人,即在自主移動機器人的基礎上,增加機械臂的操作功能。第三類是協作機器人,專注於與人類協同,強調在安全前提下的互動和協作。 投資者星光熠熠 優艾智合則主力發展具身智能的移動機器人,主攻工業範疇。公司由90後的張朝輝成立,張是西安交通大學博士畢業生,2017年帶著幾位師弟南下深圳創業。經過一番探索,張朝輝決定主力針對智能製造領域和智能巡檢領域,成為半導體及電子製造、電力行業、能源冶煉等多個場景的解決方案供應商。 花了四年時間,優艾智合成為國內工業移動機器人行業其中一家頭部企業,期間又獲得眾多星級投資機構入股,分別有海納華、藍馳創投、孫正義的SBVA、SOSV 、深圳松禾、IDG旗下的Sharp Dynasty等。 收入上升虧損擴大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收入由7,790萬元增至2.55億元,但虧損持續不斷,分別為2.35億元、2.6億元及2億元。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27億元,同比上升27.6%,卻虧損高達1.4億元,同比擴濶36%。即過去三年半,收入縱使持續上升,虧損卻遲遲未能改善,累計虧損達8.4億元。 公司的負債情況也在持續擴大,負債淨額由2022年的8.59億元,增至去年的13.74億元,今年上半年更上升至15.4億元。 期內,經營活動亦持續錄得現金流出,雖然去年經營現金流出情況已有改善,從2022年的負1.73億元降至負7,946萬元,但今年上半年又再回升,出現經營現金流走1.06億元,同比擴大67%。 毛利率改善行業前景佳 優艾智合Youibot Robotics雖持續虧損,負債高企及現金流走,但好消息是公司的毛利率逐漸改善,過去三年分別是11.2%、26.1%及35.2%。今年上半年更升至38.1%,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反映公司能將製造成本調低,以及漸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公司所在行業的發展前景理想,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去年全球移動操作機器人解決方案市場規模為92億元,預計到2030年將增至1,569億元,期內複合年增長率為60.4%。中國的市場規模在2024年為34億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620億元,期內的複合年增長率為62.3%。 從報告所示,反映市場正處高速發展,而去年在中國,按收入計算,優艾智合在該業務領域位居第一,市場佔有率達7.1%。當市場在持續向上,作為龍頭的優艾智合肯定可以成為一大受惠者。 現時香港上市的機器人股中,幾乎全部處於虧損狀態,若按市銷率計算,最高為越疆(2432.HK)的72倍,優必選(9880.HK)與地平線(9660.HK)均在55倍水平,黑芝麻智能(2533.HK)約28倍,極智嘉(2590.HK)為17倍。我們可剔除估值過高的越疆,而優必選與地平線的規模遠大於優艾智合,因此以黑芝麻及極智嘉為參考,取其中位數約22倍計算,估值可超過50億港元。 當然,今年香港新股市場熱爆,加上優艾智合又在市場的風口,有國家政策扶持,成功上市應無懸念,只要定價不過份高,短炒獲利機會甚高。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GEM IPO

十年打造城市礦山 格林美能否迎來豐收期?

新能源車快速放量,電池報廢潮也在逼近,站在這波循環經濟浪潮前沿的格林美,正式向港交所提出上市申請 重點: 2026年中國動力電池或將迎來規模化報廢階段 上半年回收退役鋰電池2.24萬噸,同比增長37%    李世達 你淘汰的手機電池,很可能正在一家工廠裡被拆解、提煉,然後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回到一台新能源車的動力系統之中。這樣的「重生」正在中國湖北上演,這正是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002340.SZ)的主要業務。對於一個14億人口的市場來說,廢棄物利用無疑是個龐大商機。 一塊電動車的動力電池質保期為八年,以中國新能源車銷量在2018年首次突破百萬輛計算,到了明年,動力電池將會進入規模化報廢階段,未來數年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乘著這個龐大商機帶來的潛力,格林美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為今年港股市場的熱度再添一把柴火。 格林美的業務同時涵蓋「回收」與「再造」的角色。一端是報廢電池、廢舊金屬,另一端則是高端的三元前驅體與正極材料。這種「雙輪驅動」模式使它能夠在原材料價格波動的行業中保持一定的韌性,也迎合了當前ESG與碳中和趨勢的大背景。 申請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指出,格林美在2024年的三元前驅體出貨量全球排名第二,市佔率超過19.7%;在超細鈷粉領域,市佔率則已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 產業鏈「金礦」 依照中國新能源車發展趨勢,到2030年,中國動力電池退役量有望達到230 萬噸,屆時全球約三成的電池原料——鎳、鈷、鋰將來自回收。而格林美在 2015年已著手布局廢舊電池回收與利用,實現高於行業平均的拆解良率,並已與寧德時代、比亞迪、小米、吉利等頭部企業建立定向回收合作。這意味著未來報廢潮來臨時,它將坐擁產業鏈的「金礦」。 2024年,格林美的收入體量已經達到332億元,較2017年的107.5億元翻了兩倍。2022至2024年雖持續增長,但增速已放緩至年複合約6%。同期淨利潤分別為12.96億、9.35億與10.2億,略為波動。到了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75.61億元,同比僅增長1.28%,但淨利潤按年增13.9%至7.99億元。 毛利率方面,由2022年的14.5%增至去年的15.3%,但今年上半年放緩至12.5%。其中,新能源材料與鋰電池回收業務毛利率分別約13.1%和10.1%,並不算高。 申請文件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回收動力電池2.24萬噸,同比增長37.4%%。除了來自回收的「城市礦山」,格林美在印尼青美邦也擁有礦產項目,已形成 15萬噸MHP(氫氧化鎳中間品)年產能,提供穩定原料來源;2024年公司自供鎳26,563金屬噸、鈷10,672金屬噸,並透過內供與外購靈活調配,逐步提高原料自給率。 固態電池的想像 而在技術路線上,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5.1億元,同比增長6.1%,佔淨利潤約64%,持有專利累計超過5,500件。研發成果也在逐步落地,超高鎳 9系核殼三元前驅體已通過認證並實現量產;富鋰錳基前驅體材料也已進入噸級認證、出貨階段,覆蓋3C消費電子、無人機、機器人等下游主流應用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高鎳、超高鎳三元正極材料和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均為未來固態電池材料的主流研發方向,同時也是競爭相當激烈的領域。 公司的問題也顯而易見,那就是利潤率不高,2024年淨利率僅約4%,賺得是辛苦錢,無法與高附加值的科技公司相比。不過,在EBITDA margin層面則有12.4%,今年上半年更進一步到升至14%,顯示盈利質量正逐步改善。 格林美在A股的市值約382億元,市盈率約34倍,高於華友鈷業(603799.SH)的17倍和中偉股份(300919.SZ)的31倍,但低於容百科技(688005.SH)的80倍。公司股價今年以來累升19.6%。考慮到港股估值通常較A股低兩到三成,若遵循這一規律,投資者或能以更合理的估值參與。 對市場來說,格林美似乎兼具了故事性與落地性。其研發固態電池用的部分材料已獲得客戶認證,雖然短期內對財務影響有限,但已足夠支撐市場給予它更高的估值與敘事空間,就看未來能否在一眾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有句格言這樣說:「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20年前,其次是現在。」在格林美的故事里,他們在10年前種下了「電池回收」這棵樹,如今正在逐漸進入收穫期,而港股市場或許正是它迎來果實的另一片土壤。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
Longsys files for IPO

江波龍獲中證監開綠燈 香港上市邁進一大步

這家存儲器製造商獲准在香港進行第二次募股上市,作為A股上市的補充 重點: 江波龍在中國存儲器行業的低端定位,讓它有機成為相對穩健的投資 公司營收增長在年初疲軟後,隨著全球存儲器價格企穩回升,於第二季度顯著改善   陽歌 在中國半導體企業中,深圳市江波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301308.SZ)似乎更能規避地緣政治風險。這家存儲器製造商正籌備香港上市,這種優勢或成吸引國際投資者的關鍵。 上周三,公司香港上市計劃獲中國證監會備案,為推進上市計劃鋪平道路。2022年,江波龍登陸深交所創業板,今年3月提交香港二次上市申請。該申請是近期浪潮的一部分,眾多深滬上市公司,正通過香港二次上市提升國際影響力,吸引全球投資者。 遺憾的是,江波龍香港上市申請在獲中國證監會批准的幾日後,即觸及六個月有效期上限。2023年起,企業赴港上市需獲得證券監管機構備案,這很可能是該公司赴港上市計劃停滯的癥結。 獲證監會放行後,江波龍終於可推行上市計劃,預計下個月將提交更新版上市申請。此次延期反成利好,因去年開啓並延續至今年一季度的行業低谷後,江波龍所處的存儲器市場近月明顯回暖。 基於上述背景,我們重申此前觀點,相較於當前募資的其他中國半導體企業,此次上市風險更低。簡言之,江波龍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晶片製造商,而是各類存儲模組及U盤等消費端存儲設備的龍頭供應商,其產品主要集成DRAM與NAND類型存儲晶片。 這意味著,在存儲晶片產業鏈中,這家公司技術門檻較低,體現在其毛利率顯著低於美光科技(MU.US)、韓國SK海力士(000660.KS)等實體晶片製造商,也不及長江存儲、長鑫存儲等中國新興企業。 江波龍從美光等供應商採購存儲芯片,意味其不太可能遭受美國此前對長江存儲、長鑫存儲實施的技術封鎖及投資限制。但也導致該公司自有技術儲備相對薄弱,毛利率因此受限。 公司通過Foresee、Lexar International及Zilia品牌,服務消費端與企業客戶。今年上半年,其毛利率僅為13.28%,遠低於美光約37%和SK海力士54%的水平。 晶片製造的雄心 儘管在存儲市場定位低端,江波龍確懷晶片製造的雄心。2023年,公司宣布從台灣封測巨頭力成科技(6239.TW)收購蘇州某存儲晶片封裝廠70%股權,已顯露此意圖。 在交易公告中,江波龍強調已推出自研SLC NAND閃存晶片,儘管目前對公司收入貢獻甚微。不過,晶片封裝作為原始晶片設計與製造的關鍵環節,可能推動其實現成為國內主要存儲晶片製造商的終極目標。 現階段,江波龍多數收入源於PC及手機等設備的嵌入式存儲產品,該品類去年貢獻約半數營收,固態硬盤佔比近25%,移動存儲約佔20%,其餘來自存儲模組。 需警醒的是,近年人工智能與雲計算迅猛發展,正使存儲需求從PC、智能手機等終端設備向雲端轉移,構成江波龍的重大風險。該趨勢或最終衝擊其消費端業務,但部分損失將被雲計算中心運營商等企業客戶的增量需求抵消。 因存儲行業強週期屬性,江波龍業務近兩年波動明顯。去年營收從2023年的101億元猛增73%至175億元人民幣(約合24.6億美元),較此前22%增速明顯加快。但今年上半年,增速驟降至12.8%,營收從上年同期的90.4億元增至102億元。 增速放緩的元兇仍是供需失衡,去年下半年延續至今年初的供應過剩壓低了存儲價格。但隨著二季度行業庫存出清,市場頹勢初現轉機。江波龍披露其二季度營收達59.4億元,環比較首季大增40%,創單季歷史新高。 需補充說明,江波龍海外業務盈利能力遠超境內業務,此現象在眾多高科技產業鏈中相當普遍。佔其總收入約70%的海外產品,上半年毛利率達15.02%,境內產品毛利率僅為8.37%。 受供給過剩拖累,上半年淨利潤由去年同期的5.94億元大跌98%至1,480萬元。但公司強調,剔除一次性項目後,二季度2.34億元的淨利潤已達首季利潤的兩倍左右。 投資者視角下,公司基本面總體向好。其存儲器領域的低端定位本可規避地緣政治風險,但涉足實體晶片製造或改變這一局面。同時,市場對中國晶片題材的強勁需求疊加存儲晶片行業復蘇,也構成潛在利好。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